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多難興邦:從抗震救災看中國崛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30 15:10:35  


 
  從今年的“大考”,聯想到1998年的抗洪救災和2003年的抗擊“非典”,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和中國的崛起之路充滿太多艱難,顯得太不平坦。多難興邦。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總結、學習和汲取的民族,中國共産黨和政府是一個善於彙集智慧,敢於正視問題、糾正錯誤和調整政策的黨和政府。不相信這一點,就無法解釋中華民族如何能够走出百年屈辱歷史而站起來。不相信這一點,同樣無法解釋中國在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如何能够應對好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經濟通貨膨脹、蘇聯東歐巨變、東南亞金融危機、“台獨”製造的台海危機等內外重大挑戰。不相信這一點,更無法解釋中國共産黨和政府如何能够應對2008年內外兩個大局高度互動下接踵而至的嚴峻考驗。

  中國的危機管理機制從2003年抗擊“非典”全面建立,在今年的抗雪和抗震中暴露不少問題,將會得到反思、完善和强化;中國適應多元開放社會需要的救助體系,在經過抗擊四川大地震的衝擊之後,將會進一步得到完善和强化;武警、軍隊、公安、情報等部門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捍衛國家安全的能力,經過“3•14”事件和抗震救災的磨礪,將會在總結反思中得到强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有關基礎設施建設、中西部發展尤其是新農村建設、教育、醫療、國家綜合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可能有所反思和調整;中國新聞媒體爭奪話語權的能力,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後第一時間的報道覆蓋能力,從抗雪救災的彰顯,到“3•14”事件和奧運火炬境外傳遞前期的受挫以及後期的絕地反擊,再到抗震救災打的漂亮翻身仗,也將在總結反思中成長。經歷這一次又一次洗禮,2008年的“大考”將變成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中國和平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定 崛起將不可阻擋

  站在外部看中國,所看到的必然會有所不同。儘管中國的各種問題和缺點仍然顯得很多,但一路走來,歷經坎坷,中國對各種重大事件的應對正變得越來越好,信息越來越開放而透明,一舉一動正變得更加自信而成熟。這就是四川大地震之後外部世界對中國普遍的評論。儘管中國自己覺得硬實力不强、軟實力不足,但外部世界却認爲中國不僅硬實力增長明顯,而且軟實力拓展很快。特別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文明傳承沉澱所蘊涵的强大生命力,已經被一連串危機激發出來,愈挫愈奮,積極向上。世界歷史長河已經證明,這種生命力的生息正是大國興衰的核心標志;而且這種勃勃生命力一旦被激發助長,將難以阻擋。

  由此,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大國面對不斷强大的中國,心態將變得更加複雜,嫉妒、失落、恐懼乃至其他難以名狀的東西都將夾雜其中。中外尤其是中西方社會層面基於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差異和分歧,也將變得更加突出。而這些外部世界可能進一步强化的反應,我們已經從奧運火炬境外傳遞所遭遇的一連串反華鬧劇中冷峻地看清。由此,外部世界的戰略家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中國崛起的前景。把中國視爲威脅的人會變得更加擔憂,會更加關注所謂“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中國發展模式、中國軍力增長、網絡攻擊、人權、知識産權等方面的“威脅”、“挑戰”和“問題”。即使不把中國視爲威脅的人,也會平添一些警惕。他們將更加緊迫地思考如何應對崛起的中國這個影響世界格局走向、尤其是西方大國主導地位的重大問題。

  事實上,西方主要國家的對華認知已經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從之前懷疑“中國能否崛起”和不願意看到“中國崛起”甚至想設法遏制“中國崛起”,轉變爲承認“中國崛起”已經不可逆轉,幷且認爲中國的“全球存在”不再是預言而是現實。“中國的崛起”已經對現存國際體系構成挑戰,這種聲音正在不斷上升。最近,美歐等國政界和學界圍繞“中國的崛起”是否將改變現有國際體系的討論熱烈一時。美國國會研究處發表有關中國在亞非拉廣大地區擴展軟實力及其影響的長篇研究報告,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密集舉行一系列聽證會評估中國對外戰略走向和中美關係。其中,各派觀點無論是出於探究中國崛起後是否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構建國際體系,還是思考現有國際體系能否容納崛起的中國;都表明他們不僅已經承認“中國的崛起”是現實,而且對“中國崛起”的擔心正在明顯上升。

  與此同時,美歐等國的對華戰略也已經相應地開始進行重要評估和調整,從防範和遏制“中國崛起”,轉向以“中國崛起”作爲現實基礎,更加注重發揮它們作爲現有國際體系主導者所享有的優勢,强調“西方民主作爲體系主流價值觀的統治地位”;力圖調整和完善有關的國際和地區組織、機制、準則,利用體系的力量來牽制中國崛起後的戰略意圖和力量使用。在美國總統初選中領先的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主張加强國際體系建設,認爲“應進一步把所有民主國家都凝聚在‘世界民主同盟’這個共同組織中”;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主張“要重建各種同盟關係、夥伴關係和組織機制”。布魯金斯學會爲下任美國總統提供的對華政策建議就是,“使中國與國際組織機制進一步實現一體化,幷促使中國爲這些組織機制的演變作出貢獻”。“普林斯頓報告”的主要執筆人艾肯伯里同樣指出,西方只有加强和完善各種組織、機制、規則編織而成的國際體系,使中國在其中行使權力,才能防止中國推翻整個體系。

  在經貿領域,美歐越來越注重借助WTO等國際組織來解决與中國之間的經貿糾紛;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增加了中國的投票權,制定了一系列便於加强金融干預和匯率監管的監督標準和危機防範機制;呼籲中國加入經合組織(OECD)的發展援助委員會(DAC)等相關機制,促使中國對外(尤其是對非洲的)發展援助更多地按照這些機制的準則行事;主張把中國納入《採掘業透明倡議》(EITI),促使中國的海外資源能源開發按照該倡議的規章進行。此外,美國國會成立兩黨議員參加的聯合特別小組,就主權財富基金投資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影響進行研究,幷想以此爲基礎制定相關管理規則。歐盟正加快爲主權財富基金制定行爲規範。據報道,在美歐的推動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劃將於2008年秋天之前爲主權財富基金制定國際行爲規範。在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幷將“走出去”擴大對外投資的背景下,主要發達國家的這些加强規則和制度建設的舉動顯然具有針對中國的一面。

  可以大膽地預見,中國必將經受住這一系列嚴峻的考驗,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是天災和少數人可以隨意左右的。因爲她不僅順應時代潮流,更順應了人心和發展需求。隨著中國順利通過2008年的“大考”,中國的和平發展將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中國模式”也必將在全球範圍大放異彩!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6月號,總第126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