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經濟的困局與出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5 14:21:52  


 
  目前,兩岸經貿關係主要存在以下障礙:

  貿易方面:一是兩岸貿易仍以通過轉口爲主的間接形式進行運作。由於台灣當局拒絕兩岸直接通商,兩岸貿易長期以來也只能經過第三地間接進行,經貿渠道尚不暢通,增加了台商的經營成本,降低經濟效益,其貿易爭端的解决也都以間接的方式進行,缺乏直接的交流。二是兩岸貿易關係長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性。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大陸在兩岸貿易中就一直處於逆差地位,而且逆差差額迅速擴大。據中國海關統計,1980年大陸與台灣的貿易逆差是1.6億美元,2006年兩岸貿易額達663.7億美元。兩岸貿易長期嚴重失衡, 一方面是由於兩岸貿易産品結構存在差异,但更重要的是由於台灣當局對祖國大陸商品進口一直採取歧視和限制政策,對大陸輸台商品實施限制進口和禁止進口等專項管制措施,從而嚴重地限制和阻礙了大陸産品輸台的增長,造成台灣與大陸的貿易關係發展極不平衡,呈畸形狀態。

  投資方面:台灣當局把兩岸投資關係仍嚴格限制在“民間、間接、單向”爲主的格局內,沒有體現平等與公平原則,只允許台商有條件地間接到大陸投資,則不許大陸廠商在台灣島內從事貿易與投資活動,長期堅持對大陸投資台灣不予開放。對台商赴大陸投資採取限制,一是規定投資領域,限制高科技産業和金融業投資大陸,幷通過列出“專案審查和禁止類”産業項目來加以限制;二是控制投資規模,規定投資大陸上限不能超過公司淨值40%等限制性規定;三是台灣當局於1993年、1996年先後推出具有明顯政治涵義的旨在延緩和阻撓台商“大陸投資熱”的“南進戰略”和“戒急用忍”政策,一面鼓勵和推動台商到東南亞國家投資,一面壓制和限制台商投資大陸的熱潮。

  這種間接、單向的不正常狀態,對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

  首先,現階段,兩岸經貿關係已成爲台灣經濟增長的决定性因素,大陸市場現已成爲支撑台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阻礙兩岸經貿關係自然就阻礙了台灣經濟增長。

  其次,影響了兩岸産業分工關係的形成與深化。在中國大陸已成爲台灣生産基地外移的主要地區的情况下,台灣電子資訊産業轉型升級必須與大陸的製造優勢相結合,通過建立兩岸間有效的産業分工體系才可能實現。但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設置種種障礙,阻礙大陸對台投資,阻礙勞動力、資本、部分商品的自由流動, 不能有效利用大陸的投資、技術、人才帶動産業結構調整,使台灣高科技産業的轉型升級失去了方向,台灣製造業轉型升級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第三,兩岸經貿限於間接方式,儘管近年來,兩岸間通商與通郵已事實上實現,但通航却遲遲沒有解决。兩岸商品運輸及人員往來仍須假道第三地,而不能全面直接通航。這種間接經貿往來方式,不僅徒增成本費用,加大商業風險,而且常常導致商機延誤。

  第四,不利於兩岸經濟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今後,隨著台商大陸投資的當地化趨勢及産品內銷比重的不斷增加,兩岸貿易失衡的不利後果將越來越多地由大陸承受,將不可避免地會使兩岸民間貿易摩擦增多,不利兩岸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

  雙向開放是台灣擺脫經濟困局的根本出路

  台灣要走出産業空心化、經濟邊緣化、經濟結構調整緩慢、失業率高企等經濟困境,唯一出路是改變單向開放政策,儘早實現與大陸雙向開放,對大陸開放投資,加速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

  雙向開放是唯一出路

  台灣經濟轉型,無論是製造業轉型升級,還是服務業擴展外部市場,都無法離開大陸龐大市場的支撑;無論是擺脫解决産業空心化、經濟邊緣化的危機,還是解决嚴重失業問題,都離不開與大陸經濟的融合。因此,唯有雙向開放,與大陸經濟融爲一體,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本。

  一方面,台灣應儘快開放大陸赴台投資市場,减少對大陸企業在島內經營活動的嚴格限制,取消對大陸産品的限制與歧視性做法;在擴大兩岸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中,充分利用大陸基礎研發能力,吸引質優價廉的龐大科技人才隊伍;與大陸進行戰略聯盟,開展高端研發合作,以提高台灣技術研發水準,爲製造業升級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台灣方面還應减少和取消對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政策限制,使兩岸投資在雙向、直接的正常狀態下,按照市場規則開展經營活動,加快兩岸産業分工體系的形成與深化,促進兩岸貿易關係的正常化,通過兩岸經貿活動發展帶動台灣經濟增長。

   兩岸“三通”是發展關鍵

  “三通”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兩岸經濟交往的成本,提升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是台灣成爲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的必要條件。 台灣要想成爲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人貨暢通是其必要條件,缺了三通就難以做到。美國麥肯錫公司的全面評估報告認爲,台灣要建成亞太營運中心,至少50%以上的市場腹地須在祖國大陸,尤其海運轉運中心80%以上要借助於大陸市場。因此,唯有實現兩岸三通,才能確立台灣在東亞地區經濟整合中所扮演的承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關鍵性中介地位,才能將台灣建成國際資本進出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大陸的重要門戶,成爲吸引跨國企業以台灣作爲投資與經營東亞和大陸市場的中轉地,從而推動台灣成爲整個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服務中心,才能使台灣經濟轉型成功。

  一旦台灣失去了成爲亞太運籌中心的可能,外商將會放弃以台灣作爲營運總部,台灣原材料及零配件廠商將被迫外移,直接前往大陸投資;而原本看好台灣成爲亞太轉運中心的相關行業,亦將直接赴大陸或尋找其他合適地點設立營運據點。因此,沒有穩定的兩岸關係、沒有大陸廣袤的市場和豐沛的資源爲依託,沒有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台灣經濟不可能實現其發展目標。

  兩岸經濟一體化是新的增長點

  在雙向開放基礎上,實現兩岸三通和經濟一體化,台灣的經濟空間勢必擴大,兩岸在産業發展上的橫向與縱向分工中存在的巨大發展空間將得以有效利用。在目前台灣大量下游企業轉移到大陸的同時,將大陸的企業增加對台投資,形成産業鏈條,從而創造出許多新的産業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兩岸産業分工和互補作用得以實現。同時還可以增加台灣的就業,使台灣依託中國大陸持續高速的增長背景,最終走出經濟困境,提升經濟增長速度。

  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首先需要打破大陸對台灣單向開放局面,實現雙向開放;幷逐漸調低關稅,消除兩岸商品貿易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最終建立相應的經貿機制或制度性安排;使兩岸投資、貿易擺脫政治因素阻撓,按照市場規範有序運行。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3月號,總第12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