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可從關鍵方面支持中國式現代化
http://www.CRNTT.com   2024-01-31 08:39:39


  中評社北京1月31日電/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成現代化的經濟目標要求,我們需要深化對金融支持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規律遵循和實現方式的認識。

  北京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蔡昉文章表示,全面準確刻畫基本實現現代化任務目標的內涵和路徑,需要基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立足於當代中國國情及其在經濟社會方面的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和理解經濟發展預期的目標和面臨的挑戰,決定了我們能夠多麼有效地破解困難,抓住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對這些發展的新要求進行概括,我們就能深切瞭解金融可以從哪些關鍵方面支持中國式現代化。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保持經濟增長的合理速度

  文章指出,按照黨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就意味著在2022年的基礎上,到2035年前的這段時間,年均GDP增長率需要達到4.66%。這要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從而予以保障。

  隨著2022年中國人口開始負增長,經濟發展新常態與人口發展新狀況相匯合,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新常態增長軌道。一方面,由於勞動年齡人口以更快的速度減少,出現的勞動力短缺、人力資本改善和生產率提高速度放慢、資本回報率下降等情況,都將進一步降低GDP的潛在增長能力。另一方面,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也使需求側因素特別是居民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常態制約。

  也就是說,如果不能穩定住潛在增長率,或者不能有效擴大消費需求,就會使GDP的實際增長速度向下偏離合理和合意的區間。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應該適應供需兩側的這種新常態,以應對由此產生的新挑戰,特別是在支持對象上,從項目本位和企業本位轉向居民家庭本位。

  轉變金融基礎功能和服務模式,追求高質量發展

  文章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增長,不再能夠依靠不均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高質量發展至少需要符合以下兩個方面的標準。

  從供給側來看,經濟增長不再由生產要素投入驅動,而是越來越依靠創新驅動和生產率的提高。與此相適應,金融發展的基礎功能應該從動員資源轉向支持創新,從培育和積累產能到創造性破壞,從以間接融資為主到更加倚重直接投資特別是風險投資,從重點支持大項目到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務。

  從需求側來看,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重要,既需要宏觀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予以保障,也要求金融轉變功能和服務模式予以支持,特別是以創新向善的姿態,運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增強金融的普惠性。

  金融要摒棄趨大避小的傾向,以普惠金融思維促進共同富裕

  文章的,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需要在以下方面施力,調動各種市場主體的活力和潛力,使發展成果得到充分的分享。一是保持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與GDP增長之間的同步關係;二是明顯改善居民收入分配,顯著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務差異;三是增進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城鄉發展的均衡性。這就要求金融摒棄嫌貧愛富、趨大避小的天然傾向,以普惠金融思維挖掘金字塔底層的潛力。

  為小農戶、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千家萬戶提供金融服務,並不必然意味著“以小對小”的金融模式。在金融科技、(移動)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新金融的發展新模式下,大量湧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業態,以互聯網和大數據特有的趨近於零的邊際成本,大幅度降低了金融業務的物質成本和交易費用,使業務範圍在以往難以抵達的領域成為常態,從內涵和外延上擴大了金融的服務內容。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