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金融理念,拓展金融內涵,加快綠色轉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
文章稱,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2035年做出了如下的目標描述: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這無疑也是金融發展的目標和金融模式轉變的方向。
為綠色發展、綠色轉型服務,以及更廣義而言為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投資目標服務,涉及一系列金融理念的轉變和金融內涵的拓展。
一是這些領域具有私人收益與社會效益並存、外部效應特別突出的特點。例如,相比於經濟學曾經廣泛討論的“公地悲劇”,氣候變化問題足以被稱為一個“地平線悲劇”,顯現出超越傳統的經濟領域和商業視野的巨大外部性。
二是綠色轉型和ESG投資始終伴隨著創新活動,或者說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始終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衹有以金融的創新適應和引領,才能有效支持這些領域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
三是仍然需要加強監管,高度關注和防範金融風險。中國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起步很快,在綠色債券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綠色金融國際化方面進展迅速,也逐漸成為一些投資和融資的熱點。與此同時,需要把握好加快發展與防範風險的平衡,特別要借助金融科技發展成果來提高監管水平,防範和應對超常規綠色發展可能伴隨的超常規金融風險。
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文章指出,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指導原則。
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倡導者和積極參與者,為涵蓋面廣泛的共建國家創造和改善設施聯通條件,建設的重點通常集中在交通等基礎設施領域。倡議本身、指導原則和建設內容,都決定了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有著更高的質量標準。同時,由於涉及極其複雜和多樣的問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風險控制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需要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則、商業化運作的方式有效結合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