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學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特性
http://www.CRNTT.com   2023-11-03 09:00:05


工業規模大、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和範圍經濟,是中國產業體系的巨大優勢,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明確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係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積極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黃群慧、倪紅福文章表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由包括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內的各類現代產業構成的產業體系,是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遵循一般意義上的現代產業發展的規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現代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沿著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持續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又要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全面認識現代化產業體系應具備的基本特性,在科學的認識基礎上推動有效的建設實踐,具體可以從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協調性、包容性五個方面進行把握。
  
  完整性
  
  文章介紹,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整性是指各類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條完整、產品品種豐富完備、零部件配套能力強的基本特性。新中國成立以後,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形成了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工業規模大、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和範圍經濟,是中國產業體系的巨大優勢,體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建設具有完整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利於增強發展的安全性和主動權。同時,具有完整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也是一個開放性的體系。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這既符合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也是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建設具有完整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圍繞建設具有完整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應從以下方面發力。
  
  一是加快補齊短板。完整性就是要保持並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目前,中國在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細分行業還有缺項,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方面與國際先進工業水平還存在差距,產業鏈供應鏈中一些關鍵環節還受制於人,要在鞏固傳統優勢領域的同時,加快補齊這些短板,不斷提高產業體系完整性。
  
  二是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中國勞動力低成本比較優勢逐步弱化,一些企業開始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存在著產業鏈外移以及製造業配套能力受損等風險。要鼓勵企業“走出去”,同時在國內建設現代核心工廠,將核心製造能力留在國內。
  
  三是進一步優化製造業發展環境,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衝擊下,一些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而一些地方簡單通過“一刀切”政策將傳統產業作為低端產業淘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產業體系的完備性。要在鞏固傳統優勢領域的同時,通過現代化技術改造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簡單將傳統產業等同於低端產業和落後產業而要求其退出。
  
  四是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尤其是注重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完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發展環境,強化各類企業技術經濟聯繫,提高產業協作配套能力,鞏固和強化中國產業體系的完備性。
  
  先進性
  
  文章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先進性是指產業體系中的各類產業技術水平處於前沿狀態的基本特性,要求產業大量採用先進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方法,符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總體呈現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新興技術特徵。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不斷提高產業的技術先進性,確保產業在技術和市場方面保持領先地位。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高地,讓創新深深扎根於產業發展的土壤中。著力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新時代以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體系的技術先進水平不斷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也要看到,中國整體技術水平先進性尚有待提高。從創新投入看,雖然近年來研發投入大幅增長,但相比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累計研發投入規模還不足,其中基礎研究投入占比較低。從研發產出看,在專利量、技術方向覆蓋面和領域內均衡性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對外依存度較高。總體上看,中國原始創新能力和底層技術開發能力仍欠缺,一些企業處於模仿創新和正向設計能力形成階段。對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中國製造業質量效益與世界製造強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創新效能仍需加力提升。要大力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不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當前,圍繞建設具有先進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應從以下方面發力。
  
  一是深化科研體制改革。不斷提高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培育更多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不斷壯大專精特新企業群體。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化高水平自主技術要素供給,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高質量建設一批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和中試、應用驗證平台,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等,前瞻謀劃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
  
  二是積極探索有效投資機制。適度超前加大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尤其是促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建成布局完整、技術先進、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
  
  三是建立完善產業基礎能力評估制度。加快實施針對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的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電力能源裝備、船舶與海工裝備、工業母機、高端醫療裝備和現代農機裝備等領域,積極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努力在關鍵領域突破一批帶有創新性、標誌性的裝備。
  
  四是大力發展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進產業數字化。通過數字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台經濟和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五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抓手,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工業化體系。建設綠色製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下大氣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以能源革命和綠色製造為突破口,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現代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和以綠色製造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安全性
  
  文章認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性是在統籌產業發展和產業安全、統籌開放發展和經濟安全的前提下,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基本特性。建設具有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通過“自主”的方式達到“可控”進而實現“產業安全”的目標。從產業鏈角度看,產業體系自主可控是指對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具備較強的把控力,對鏈條上的各環節、各主體、各要素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運行,在特殊時期保障基本安全。這既涉及原料、零部件、生產設備、機械裝備等實物資產的供應,也涉及技術、軟件、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供應。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