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學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特性
http://www.CRNTT.com   2023-11-03 09:00:05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為基本邏輯,在全世界範圍尋找最優生產方案。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局部衝突持續發酵,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未來全球製造業和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將朝著區域化、本土化、數字化等方向加速調整和重塑。產業安全風險日益上升為重要議題,各國都開始謀求建立獨立自主、安全可控的產業體系。
  
  在此背景下,中國面臨如何確保產業安全、增強發展主動權的重大挑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積極探索在開放型經濟體系下有效提升國家產業安全水平、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有效路徑。
  
  一方面,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反對保護主義,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以國內大循環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培育更多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促進中國產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在全球市場中提升產業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找准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環節,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著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高端芯片、操作系統、新材料、重大裝備等核心技術的率先突破,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效推進強鏈補鏈穩鏈。積極開展重點領域產業競爭力調查和產業安全評估,完善產業安全管理體系,尤其是建立權責清晰、多部門緊密協作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強化產業安全政策對中國製造業發展規劃、重大科技專項、反壟斷等經濟政策制定實施的指導和協調作用。
  
  協調性
  
  文章強調,產業體系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經濟系統。這個系統由技術、資金、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組成,並在空間組合和時間連接的相互作用下,發展形成具有複雜結構的生態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協調性是指在產業結構演化過程中,各類生產要素有機組合、各類企業高度協同、各產業之間有效配合、產業鏈條各環節有序承轉、實現區域合理布局的產業體系運行狀態特性。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構建要素高效配置、產業有機協調的體制機制,進而推動產業門類之間、區域之間、上下游環節之間、大中小企業之間、資金技術勞動力各要素之間的高度協同耦合,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產業結構呈現出高級化、合理化演進趨勢。
  
  提高產業體系的協調性,是解決區域和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沒有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就不能有序承轉聯通,供給和需求無法高效動態平衡,國內大循環就無法暢通無阻,國內國際雙循環也就不能有效相互促進。新時代以來,中國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無論從三次產業產值和就業比例關係、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方面看,還是從區域協調發展、企業成長過程方面看,都表明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合理化發展。
  
  需要看到的是,中國產業體系的協調性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市場化對接融合機制和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科技創新的要素和成果還不能很好地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實體經濟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支撐作用還不夠強,實體經濟產業與虛擬經濟產業發展不平衡,存在經濟“脫實向虛”趨勢,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還不夠強,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產業之間資金循環存在堵點和淤點;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還有待推進,貿易成本高、要素流動成本高問題較為明顯,基於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的產業分工格局還有待完善,城鄉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還比較顯著;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程度不夠,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融合有待深化。針對這些問題,需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協調性。
  
  一是深化科技和產業創新體制改革,不斷加強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完整的創新體系,努力修補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之間的鏈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二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重視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產業工人。加大力量培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形成實體經濟吸引這些高素質人才的體制機制。
  
  三是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暢通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循環,健全實體經濟中長期資金供給制度安排,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
  
  四是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進一步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數字技術對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改造,大力開拓數字化轉型場景,不斷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五是大力推進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傳統產業有效協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等深度融合。
  
  六是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促進各類產業要素有效流動配置。基於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完善高新園區、產業園區的功能和布局。
  
  包容性
  
  文章分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包容性是指產業體系內的現代產業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技術創新在促成產業現代化、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會影響收入分配格局。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數字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發達國家大多呈現出收入差距逐年擴大的趨勢。國外數字經濟發展已經表明,數字技術廣泛應用過程中會給就業和收入分配帶來衝擊:明星企業占有了絕大部分利潤、數據和市場份額;相對於資本要素所得勞動收入份額持續下降;數字技術對操作性技能勞動者替代引發收入分配極化趨勢。在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要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引導科技人員開展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促進共享發展。具體而言,更加積極地消除城鄉之間、社會不同人群之間的數字鴻溝,更加主動地推動數字技術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中的應用,建立適合新就業形態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水平,使數字經濟紅利更好惠及大眾。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通過分配制度的完善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包容性,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