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林毅夫:利用比較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3-09-05 08:10:55


  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完整、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包含的內容有五個方面: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每一個目標都非常好,非常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夠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如果說單一目標容易追求,現在有五個目標,會不會掛一漏萬、丟三落四,追求了一個目標,犧牲了其他目標?怎麼才能夠實現新發展理念的這五個目標?這是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研究的問題。

  從我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來講,要完整、準確、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把握新發展理念的落腳點在發展,衹有發展了,才能談是否高質量,創新則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但是要同時實現其他四個目標則在創新的時候要注意,必須遵循我們每個地區的要素禀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進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如果能夠這樣,那麼其他幾個目標都能夠實現。因為所謂按照比較優勢來進行創新就是說,一個地方如果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少,那麼新的技術和產業就必須盡量多利用相對多、相對便宜的勞動力。反過來講,如果一個地方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少,新的技術就必須多用資本,少用勞動力,用機器來替代人。同樣的情形,新進入的產業,也要多利用當地豐富的要素,如果這個地方有良好的自然環境資源,那發展產業,就是要把生態的優勢發揮出來,這是創新必須遵循的原則。

  這樣進行創新有什麼好處呢?如果說技術和產業創新是符合當地要素禀賦的比較優勢,那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會有最低的成本,在市場上會有最大的競爭力,經濟就會發展得更快。當經濟發展快了以後,政府的財政稅收就會增加。而且如果企業發展的產業和技術是符合比較優勢的,企業用最低的生產成本提供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競爭當中有自生能力,就不需要政府保護補貼。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錢多了,又不用去保護補貼企業,政府就有更多的錢來縮小地區差距、縮小城鄉差距、提供教育培訓,或者是補短板,這就是所謂協調。

  不僅能實現協調,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按照前面講的達到最大的競爭力,經濟發展最快,財務增長最多,人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會不斷增加。政府的政策就要去滿足人民的需求,隨著人民對環境、對生態、對綠色的需求會越來越多,政府就要去推進環保政策。而且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如果發展的產業符合比較優勢,自己有競爭力,不用政府保護補貼,只要經營好了就賺錢,在這種狀況之下,企業會有更大的積極性,來採用綠色的方式發展。如果違反了比較優勢,生產成本比別人高,在市場競爭當中又沒有政府保護補貼就活不了,那就會出現我們所講的“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企業通常對環境、對綠色是不在乎的,政府要來檢查的時候,企業做個樣子,政府檢查人員走了以後,他可能該污染還污染。但如果企業自己有競爭力,就有支付能力來採用綠色發展所必要的這些手段。這樣我們的發展當然是綠色的,一方面有需求,第二方面有規制,第三方面企業有意願。

  按照比較優勢發展還能帶來什麼?有比較優勢的可以多生產,然後滿足國內市場,而且有比較優勢,產品在國際上也有競爭力,不僅利用國內市場,也會利用國際市場。當然反過來講,如果沒有比較優勢的,我們國內生產成本會比從國外買貴,那我們當然就要從國外買。所以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它必然會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樣的發展當然就是開放的發展。

  按照比較優勢發展還能夠實現共享,實現共同富裕。為什麼呢?按照我們目前的發展階段,人均GDP12500美元左右,不到13000美元。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已經達到7萬美元了,所以對發達國家來講,他們資本相對豐富,我們資本相對短缺。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勞動力相對豐富。所以我們發展的產業跟發達國家比起來會勞動力相對密集,我們所用的技術跟發達國家的技術來比,勞動力相對密集。如果發展的產業、所用的技術都是勞動力相對密集,那一定會創造最多就業機會,讓最多的依靠勞動力來獲取收入的這些人群得到就業,能夠分享發展的果實。

  這樣的發展會讓我們有競爭力,經濟能發展得最快。經濟發展快了,資本就會積累得快。然後,要素禀賦的結構(發生)變化,從早期的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短缺,慢慢地變成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短缺。在這個要素禀賦結構變化的過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當勞動力變成相對短缺的時候,工資會增長得非常快,資本的相對價格會下降。也就是依靠勞動作為收入來源的群體的勞動資產變得越來越值錢,依靠資本作為主要收入的群體的資產變得相對越來越不值錢,在這個過程中,增長快,富裕程度不斷提高,而且,收入分配的差距越來越小,也就實現了共同富裕。

  所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除了一些技術可能被“卡脖子”,我們想買人家不賣給我們,那個當然必須用新型舉國體制來攻關,除了這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各個地方要按照比較優勢來進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能夠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解決協調問題、綠色發展問題、開放問題、共享問題。

  按照比較優勢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不斷深化市場改革

  遵循比較優勢的發展這麼好,怎麼樣讓它變成企業家自發的選擇呢?關鍵要有兩個制度安排:一個是必須要有有效市場,另外一個是必須要有有為政府。

  為什麼有效市場非常重要?按照比較優勢發展,一個地方勞動力相對多,勞動力的價格要相對便宜,資本要相對昂貴。當變成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短缺的時候,資本要相對便宜,勞動力要相對貴。必須有一個要素價格信號,它能夠反應各個地方要素禀賦結構的相對豐富程度,而且必須隨著經濟發展來調整它的相對價格。當這個地方資本相對短缺時,它價格相對高,就會引導企業家進入到少用資本、多用勞動的產業,然後在這個產業裡面少用資本、多用勞動的技術來生產。反過來,當資本變成相對豐富時也會這樣。或者一個地方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也會引導你去保護自然資源,然後把它變成一個生態優美的地方,來吸引遊客欣賞,滿足精神層次的需求,必須有這樣的相對價格來引導企業家的產業和技術選擇。

  但這樣的相對價格能夠靠計算機算出來嗎?人工智能到今天大概還算不出來,也許將來會,但目前還不行。唯一可能的是要有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靠市場競爭來形成這樣的價格體系,而讓市場競爭能夠形成這樣的價格體系,這個市場必須是有效的,必須是充分的。所以第一個必須是有有效的市場。

  但僅此還不夠,因為不管是新技術還是新產業都屬於創新,創新有什麼特性?創新風險很大,失敗的概率很高,失敗了先行者承擔失敗的所有成本,讓跟隨者知道這個產業、這個技術不合適,避免同樣的失敗。反過來講也可能成功,成功的話會多賺錢,其他企業家看到了就跟著來了,出現競爭,先行者和後來者在競爭的市場中會獲得相同的利潤。

  那你就會發現對於先行者來說,失敗的成本和成功的好處之間有不對稱性,這樣的話如果你是好的企業家最好怎麼做?等到人家先嘗試成功你再跟,可是如果大家都等的話,那就不會有創新了。所以,政府必須給創新者提供一個激勵,在發達國家專利就是這個含義。在發展中國家,我們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見得能用專利給先行者提供激勵,但同樣必須給創新者補償,這個必須政府來做。而且要進入到新產業,不僅是用一個技術、用一個設備而已,要有新的能運用這些技術設備的人力資本更高的技術工人。如果靠企業家自己培訓,他成功了,別人跟進,用稍微高一點的工資,就把你訓練好的工人吸引走了,那先行者就不願意去訓練工人。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政府就必須根據產業技術發展的方向,來提供這方面的教育。而且新的產業技術風險越來越大,資本需求越來越多,也必須有相應的金融市場來提供所需要的資本,來分散風險。當然道路、港口這些方面要完善。所以還必須有有為的政府。

  因此,如果說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創新來實現高質量發展,那就必須不斷深化市場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能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同時也要有有為政府,讓市場和政府更好地結合起來。各地如果能這樣,那麼,就能夠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所講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目標,以高質量發展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林毅夫(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