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從多維度科學認識農業強國
http://www.CRNTT.com   2023-08-27 08:45:02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黨的二十大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曹江秋文章表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從多個維度科學認識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意義,對於我們增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分析,從歷史和現實維度看,建設農業強國既有歷史邏輯,更具現實意義。中國自古以來就以農立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從歷史上看,農業興旺、農民安定,則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農業凋敝、農民不穩,則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我們衹有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深刻理解“三農”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農業強國對於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重大意義。沒有堅實的農業基礎,就不可能建成現代化強國。必須看到,由於人均資源不足等原因,“三農”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後。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因此,必須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
  
  從價值維度看,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農業發展。當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有待縮小。促進農民富裕富足,必須不斷發展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要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把農業農村搞好,讓廣大農民安居樂業,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充分認識到,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迫切需要。未來即便是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還將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要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瞄准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既在硬件上改善生活條件,也在軟件上營造良好氛圍,努力將農村打造成農民的幸福家園。而且,農業除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之外,也具有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的功能,能夠從多方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發展維度看,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業發展。在推進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農業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將進一步凸顯。首先,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既為人類生存提供基本的生活資料,也為人類生產提供基本的物質資料。如果沒有強大的農業,就會嚴重制約國家整體的發展步伐。因此,農業不僅是基礎,更關係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成色。幾億農民整體邁入現代化,會釋放巨大的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暢通工農城鄉循環,是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增強中國經濟韌性和戰略縱深的重要方面。擴內需、穩增長、促發展,農業強國建設是重要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其次,農業農村仍然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中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已成為城鄉經濟循環的堵點,不僅制約著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的釋放,也影響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健康可持續運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當前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抓手。再次,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下降,但農業關聯的二三產業不斷拓展、體量不斷擴大。因此,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農業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從安全維度看,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離不開農業發展。無農不穩,無糧則亂。農業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糧食安全問題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政治穩定和人民的福利水平。衹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雖然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糧食需求仍剛性增長,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資源環境約束依然緊迫,決定了中國糧食供求仍將長期處於緊平衡,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經濟格局持續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加上國際衝突不斷,極端天氣頻發,多重因素叠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我們衹有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在重要農產品供給、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不受制於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能把牢發展主動權,確保國家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