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發揮比較優勢促產業開放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23-05-21 08:52:45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格局面臨深刻調整,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係中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日前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這是深刻總結中國產業發展特別是製造業發展歷史經驗、深刻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規律、深刻研判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得出的科學結論。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文章表示,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格局面臨深刻調整,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係中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但是,一些國家實施科技遏制,妄圖在關鍵產業領域與我們“脫鈎斷鏈”。在此形勢下,中國產業發展是繼續深化開放,還是關起門來自己搞?對待這一問題,需要立足歷史、現實和未來多維度著手。
  
  文章分析,從歷史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長為產業大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和開放是驅動雙輪。發展到今天,我們幾乎所有產業都不同程度利用了國際市場和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飛機製造等高技術產業發展,沒有開放合作是不可想象的。從現實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現多領域集群式融合式爆發態勢,帶動形成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產業供應鏈長、網絡複雜,任何一國都不可能掌握所有技術領域和產業環節,開放合作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質量和效率的必然選擇。從未來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大勢不會改變,中國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是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有力回擊,將給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當前,中國要素禀賦和經濟結構已經發生顯著變化,產業開放合作具備3個優勢。一是強大國內市場。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即將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邁向中等發達經濟體,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居民消費升級,任何有遠見的跨國企業都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機遇。二是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小到螺絲釘及各種零配件、模具,大到重型機械、成套設備,中國都能製造。這對那些產業鏈條長、所需配套多、供應鏈複雜的產業吸引力尤強。三是優質要素資源。過去中國參與產業國際分工,主要依靠勞動力、土地等傳統要素。現在,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承接研發設計等國際高端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同時,中國具有海量數據資源,是全球數字應用場景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數字經濟開放合作中擁有巨大優勢。
  
  文章指出,深入推進產業開放合作,要發揮比較優勢,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從要素供給和市場需求兩側入手,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與各國各方實現合作共贏。
  
  從要素供給看,優質的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高端要素資源投入,是產業轉型升級,邁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主要保障。應發揮強大國內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應以製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引導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服務業開放,鼓勵外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支持外資企業將研發設計等環節設在中國,打造產業鏈共同體。應充分發揮海南自貿港、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等特殊區域功能,積極吸引全球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來中國就業創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應用好中國數字資源、技術和產業優勢,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
  
  從市場需求看,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為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需求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條件。應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優勢產品出口,提升大型成套設備產業國際合作水平,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等綠色產品貿易,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增強中國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應鼓勵製造業企業、數字經濟企業深入拓展共建“一帶一路”市場,推動產品、技術、服務、資本等走出去,建立健全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機制,打造共建“一帶一路”產業合作體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