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發展蘊含的工業化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19-08-29 07:32:56


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發揮比較優勢,是中國工業化歷程中最重要的實踐
  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新中國成立前,雖然中國已經存在一定比重的工業經濟,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是從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的。1953年,全國83.1%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工業就業人數的比重僅為8.0%,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僅為17.6%。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3.2%。此後,中國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978年達到44.1%,但也形成了重工業占比過高的工業經濟結構。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文章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按照生產力發展要求調整所有制結構,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產業結構,工業化快速推進,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總結新中國70年工業化規律,有利於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砥礪奮進、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可以為豐富發展經濟學貢獻中國智慧。

  從重工業優先發展到發揮比較優勢

  文章稱,在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經濟建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加快工業化進程,改變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擺在重要位置,在推進什麼樣的工業化、如何推進工業化方面進行了較長時間探索,經歷了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發揮比較優勢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實施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實施這一戰略有其特定歷史背景。當時西方國家的封鎖形成諸多發展瓶頸,必須靠優先發展重工業來打破。石油工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作為當時不可或缺卻被“卡脖子”的戰略性產業,自力更生實現石油自給自足,既是不得已而為之,更是不可不為之事。與此類似的還有化學工業、電子工業、核工業和航天工業。這些領域正是由於被賦予優先地位,才實現了突破性發展。可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有其合理性,但也造成輕重工業比例失調。1952—1978年,中國輕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4%,重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1%,重工業所占比重從35.5%大幅度提高到56.9%。這種經濟結構帶來資源配置扭曲、工業企業效率低下等問題,也造成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長期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和改革開放逐漸深入,市場配置資源範圍快速擴大,產品價格和要素價格的扭曲得到矯正,經濟主體實現多元化,中國工業化發展路徑轉向注重發揮比較優勢。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得更快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業富餘勞動力,既推進了城鎮化進程,又促進了資源優化配置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特別是在發展製造業的過程中,中國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中國產業結構大大優化,20世紀80年代,輕工業增長快於重工業,畸輕畸重的產業結構得到調整;20世紀90年代,輕工業和重工業開始均衡發展;2000年以後,隨著比較優勢變化和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加強,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再次快於輕工業,產業結構更加穩健、均衡。中國工業化與對外開放相輔相成。從20世紀80年代設立經濟特區、實施沿海開放戰略,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努力,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全方位擁抱經濟全球化,充分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目前的約16%,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發揮比較優勢,是中國工業化歷程中最重要的實踐,也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積累了在一個後發國家推進工業化的寶貴經驗。

  正確處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技術進步之間的關係

  文章認為,中國70年工業化歷程的另一條經驗是,要把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正確處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技術進步之間的關係。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重工業具有資本密集度高、產業配套效應不明顯的特征。重工業優先發展並不能創造大量非農產業就業崗位,也難以充分發揮區域輻射功能,這就導致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工業化的後續動力不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沿海地區發揮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遵循產業集聚產生規模經濟的經濟規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蓬勃發展,促進了城鎮化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推動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開始承接沿海地區製造業轉移,城鎮化速度也呈現後來居上的勢頭。1978—2017年,中國城鎮人口迅速增加,城鎮化率以同期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提高,城鎮的數量也大幅度增加,工業化與城鎮化逐漸趨於同步。

  在農業比重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而逐步下降這一規律的作用下,中國農業富餘勞動力大規模轉移,進入城鎮非農產業就業,提高了整體勞動生產率。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伴隨著工業化進程,以農業機械化為標誌的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1978—201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長。2003—2017年,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具的數量年均增長率均超過14%。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