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23-11-27 08:40:12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中國是大國,大國之大,一個重要體現是幅員遼闊。如何立足廣袤國土,堅持全國一盤棋,在推動各地百舸爭流中實現“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在戰略上進行科學謀劃的重大問題。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黨的二十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並到不同省區市進行深入考察,主持召開一系列座談會,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地方實踐進行悉心指導和科學部署。在地方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這一重要要求深刻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生動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謀劃,對於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意義。

  體現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要求

  人民日報發表該報理論部副主任葉帆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黨中央對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在四川考察時強調“四川要進一步從全國大局把握自身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使命”,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匯報時強調“牢牢把握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在江西考察時強調“牢牢把握江西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要求,堅持系統觀念和全國一盤棋思想,深刻把握局部與全局的辯證關係,深刻體現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所謂“得其道”,就是認識和遵循規律。一個地區要發展,首先要遵循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自然條件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如城市和鄉村、平原和山區、產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之間的差異,不能簡單、機械地理解均衡性。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要符合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承認客觀差異,不能搞一刀切。”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是一個地區立足自身實際、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推動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最基礎的方面看,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要受自然條件的影響。中國幅員遼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各地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自然資源禀賦差異較大,即使在一個省區市裡這種差異也客觀存在。“胡煥庸線”兩側不同的人口密度,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自然條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同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各個地區的發展需要從自身自然資源禀賦出發,堅持因地制宜,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比如,中國東北地區豐饒的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這決定了“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這是東北地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一個戰略定位,責無旁貸。再看青藏高原,它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其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這樣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地處青藏高原的各個地區要有這樣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對於內蒙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兩個基地”: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這也是從自然資源禀賦出發對內蒙古的一個戰略定位。

  經濟條件是一個地區過去長期發展所積累的成果,又是一個地區未來發展的基礎。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實際就包括既有的經濟條件。既有的經濟條件是謀劃未來發展的一個客觀基點,脫離這個基點就會違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而犯錯誤,脫離這個基點就難以找准自身在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當前,中國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客觀上存在差異,有發達地區,也有欠發達地區。通常來說,經濟條件好的發達地區,會集聚更多的資源要素,包括更雄厚的資金、更先進的技術、更高端的人才、更發達的教育等,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可以也應該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擔負起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比如,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要求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再看江蘇,擁有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優良、市場規模巨大等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要求江蘇“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這些地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主要是由其經濟條件決定的,體現的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除了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對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還有區位條件。人類文明通常都發源於大江大河流域,這充分說明區位條件的重要性。今天中國經濟版圖所呈現的格局,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區位條件決定的。但區位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世界歷史上,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就給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帶來重大改變。今天,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形成一個歐亞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連接、陸海一體的全球發展新格局。這也使中國不同地區的區位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曾經的內陸腹地也能成為開放前沿,從“後衛”變成“前鋒”。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陝西“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充分發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作用,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重要對外開放通道,在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要求新疆“加快‘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使新疆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這正是基於共建“一帶一路”為其帶來的區位優勢。中國各個地區的區位條件各不相同,有沿海、沿江地區,也有內陸、沿邊地區,不同的區位條件決定其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特別要看到,共建“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區域開放布局的不斷優化、區域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等,正給不同地區帶來基於新的區位優勢的戰略定位。

  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謀劃

  文章指出,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這一重要要求,放眼全局謀一域,體現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內在統一、高度契合的,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大背景下,堅持全國一盤棋,讓各個地區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就能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有利於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一個地區基於自身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區位條件等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認清並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意味著競爭優勢,可以轉化為發展優勢。各個地區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自身所長、鍛自身長板,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優勢產業,是各個地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

  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優勢產業,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十分關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西要“努力構建體現江西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浙江“要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把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製造研發優勢結合起來”,東北“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裡所強調的優勢,既有基於自然條件等先天獲得的比較優勢,又有基於科技創新等後天創造的比較優勢;既立足國內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又放眼國際競爭新態勢。

  從國家發展大局來看,各個地區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不但能推動本地區發展,而且能聚合成中國發展新的比較優勢,這對於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比較優勢的發揮。當前,面對美西方國家利用高科技比較優勢的遏制圍堵打壓,面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低成本比較優勢的追趕,中國要形成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必須塑造新的比較優勢,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各個地區“各美其美”,發揮比較優勢,最終才能“美美與共”,聚合成中國發展新的比較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有利於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拓展中國發展動力源。中國作為幅員遼闊的大國,如何根據時與勢的變化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不斷形成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始終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這些區域重大戰略在國家發展大局中都有各自的戰略定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連接東中西,協調南北方,在動力源和增長極上固本興新,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