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發揮好分配的功能和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11-10 08:45:48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自人類進入分工合作時代,分配就成為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關鍵一環。合理的分配能夠強化合作意願,推動社會發展。如果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的所有制結構是在確保公平和公正基礎上做大“蛋糕”的制度保障,那麼在“蛋糕”做成後,如何分好“蛋糕”則取決於分配制度。
  
  經濟日報發表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委會副主任、中央團校副校長廉思文章表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共同明確為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作出的重要發展和深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市場經濟的理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將分配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明確了分配制度的改革發展方向,既要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又要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保證多種分配方式更加公平有效,為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提供重要制度保障。這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對於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收入分配制度不斷完善
  
  文章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持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並將其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這就要求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
  
  此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續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等。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並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範圍,使得生產要素範圍逐步擴大,同時規定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從拓展居民收入增長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再分配機制等方面對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作了詳細論述,為深化收入分配領域改革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對完善分配制度進行了重要部署。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分配制度,始終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導向,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構建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
  
  文章強調,分配制度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分配是在社會再生產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環節,而且在於分配是反映一定社會制度下各經濟主體之間利益關係背後的決定因素。在分配制度中,分配主體(誰有權參與分配)、分配客體(分配對象)、分配尺度(按照什麼標準進行分配)、分配的目標導向、分配主體的權益邊界規定等方面應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功能完整的有機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初次分配是按照生產要素對國民收入貢獻的大小進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強調效率原則、等價交換;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礎上,對部分國民收入進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調節機制起作用,強調公平原則;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願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願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有益補充。
  
  一個國家的分配制度不僅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還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文化發展規律。換句話說,既是經濟發展和效率提升的需要,也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初次分配是從經濟維度上進行調整,意味著遵循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勞動者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強調按勞分配原則,從而形成了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既保證了經濟效率最大化,也實現了初次分配的效率最大化。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調節機制起作用,依據公平公正原則來調節收入差距並防止兩極分化,從而構建稅收和財政制度。通過財政支出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需求,強化稅收調節不斷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實現共同富裕。國民收入再分配制度是彌補初次分配功能性、結構性缺失的重要矯正器。
  
  第三次分配是從社會維度上進行調整,基於社會成員在自願基礎上,通過公益慈善事業的方式進行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第三次分配的形式眾多,包括社會捐贈、志願服務、慈善事業等。第三次分配與中華民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完全契合的,其發展將推動形成樂於助人的社會風氣,不斷夯實思想道德基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全社會公益慈善意識日漸增強,第三次分配有利於改善分配結構,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
  
  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而是一個跨越諸多學科、內涵極為豐富、層次非常多元的範疇,應站在比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更高的維度上來理解分配制度的科學內涵。從整體上看,既兼顧了中國現階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現實需求,又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同時,把公平和效率有機統一起來。分配制度具有基礎性和能動性,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完善分配制度。完善分配制度是發揮多層次分配協調配套制度作用的重要舉措,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都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通過經濟力量、社會力量等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完整體系。
  
  中國分配制度的價值意蘊
  
  文章指出,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探索中不斷創新、發展、完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收入分配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這一制度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收入分配領域的具體體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分配制度是生產關係的重要內容,作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種重要制度,其所涉及的原則立場及最終結果最能反映代表哪個階級的根本利益。新時代以來的分配制度改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重視維護勞動者分配權益,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發揮社會保障基礎性、兜底性作用,守牢民生保障底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分配制度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支撐,體現了人民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促進機會公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機制,暢通社會向上流動通道,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讓每個人都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不斷深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從根本上維護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夯實的是全體人民共富共享的社會根基。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實現經濟社會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