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糧食生產區劃分有待完善
http://www.CRNTT.com   2023-08-05 09:01:22


  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糧食生產區域供需不平衡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患。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6802號建議的答覆時明確,相關部門將結合全國糧食生產供需格局變化,統籌研究完善全國糧食生產區劃分和調整。從國家糧食安全角度看,這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我國現在的糧食生產布局是2003年至2004年確立的。全國31個省份劃分為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的區域劃分,以糧食產量、人均占有量、商品糧庫存等為指標,將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個省(自治區)確定為主產區;糧食調入量較大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7個省(直轄市)為主銷區;山西、廣西、貴州、雲南、重慶、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產銷平衡區。糧食主產區要穩定並逐步增加糧食生產;主銷區要保證糧食播種面積,保證必要的糧食自給率;產銷平衡區要繼續穩定糧食產需平衡的局面。
  
  在人多地少的國情糧情下,我國確立了13個糧食主產區,有利於集聚資源要素加大對主產區投入,不斷提升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前,13個主產區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8%以上,挑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梁。但是,糧食供需區域不平衡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糧食主產區的增產能力基本逼近極限,增產難度越來越大。完善糧食生產布局,勢在必行。
  
  自古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布局一直在調整變化中,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從“南糧北運”到“北糧南運”。我國糧食主產區長期分布在南方省份,直至改革開放前,南方14個省份中仍有7個省份能調出糧食。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傳統主產區以發展經濟為導向,加快土地“非農化”、農業“非糧化”,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很快從主產區轉變為主銷區。在現有的13個主產區中,江蘇從主產區變成主銷區,又從主銷區逆襲成主產區。這種變化的背後,是江蘇選擇了不同的糧食安全路徑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江蘇快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大省和製造業大省。與此同時,糧食生產急劇萎縮,產量從1984年3353.6萬噸的峰值下降到2003年2471.9萬噸的谷底。2003年,江蘇沒有像廣東、浙江、福建那樣選擇貿易依附型的主銷區糧食安全模式,而是選擇了自給自足的主產區糧食安全模式,通過積極挖掘耕地資源和單產資源潛力,產量逐步回升,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了糧食總量的基本自給。
  
  從資源比較優勢看,南方地區發展糧食生產具有光熱條件好、水資源充沛、土地類型和物種資源多樣等有利條件,農作物種植適宜一年兩熟到三熟,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及油料作物。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加快鞏固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可以有效遏制“北糧南運”勢頭進一步加劇,減輕主產區糧食生產壓力。現在南方一些省份出現了糧食生產恢復的良好勢頭,但要像江蘇那樣實現從主銷區到主產區的逆襲,短期內很難實現。
  
  在現有的產銷平衡區中,新疆是世界優質糧食重要產區之一,發展糧食產業天賦好、資源優。近年來,新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充分發揮當地水土光熱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產量從2003年的796.5萬噸提高到2022年的1813.5萬噸,從全國第23位提高到第15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要加大對新疆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調動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現有的糧食產銷格局已持續20年時間,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區劃分和調整,才能精準施策,更好地釋放糧食生產潛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