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做強做優做大中國數字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23-10-06 09:18:13


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中國數字經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數字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數字經濟是穩增長促轉型重要引擎

  經濟日報發表中央財經大學李濤、徐翔文章表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數字經濟取得長足發展,數字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數字經濟規模快速增長,數字經濟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從2012年到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50.2萬億元,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41.5%。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數字產業化,代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發展與拓展,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產業規模穩步增長,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日益深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數字企業加快推進技術、產品與服務創新能力提升,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營業收入達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軟件業務收入達10.81萬億元,同比增長11.2%。截至2022年底,中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231.2萬個,5G用戶達5.61億戶,全國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650萬標準機架,在用數據中心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移動通信實現了2G跟隨、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跨越發展,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

  產業數字化,是在新一代數字科技支撐和引領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價值釋放為核心,以數據賦能為主線,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數字化升級、轉型和再造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進產業數字化有利於數字技術廣泛使用、數據全面循環和流通,不僅能使傳統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更加緊密,還能推動產業之間的供需關聯,從上下游分別延伸產業鏈。發展工業互聯網是推動產業數字化的重要抓手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2022年,中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8.6%,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7%;工業互聯網已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1.2萬億元,同比增長15.5%;農業數字化加快向全產業鏈延伸,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2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要做好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建設,加強形勢研判,抓住機遇,贏得主動”。近年來,《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等出台,形成了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激發和釋放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巨大潛能。展望未來,隨著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的大交叉、大融合與大協同,技術、科學、產業、區域經濟以及社會各界間的聯繫也將更加緊密,必定會湧現出更多的新模式、新業態與新的價值創造方式,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牽住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

  文章介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國特色,著眼全球發展大勢,把握階段性特徵,對新時代科技創新謀篇布局。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指出,“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中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萬億元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高到2.5%以上,研發人員總量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大幅上升。數字技術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關鍵內容,也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動力。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關鍵在於數字技術領域持續創新。

  第一,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得到廣泛使用,並由此帶來了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的巨大變化。近年來,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迅速發展,催生出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這些數字技術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創新對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先導性和引領性作用,數字經濟發展的一些關鍵核心問題,例如,實現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連接、打破數據孤島促進數據融合、實現傳統數據處理中心雲化、在海量數據庫中挖掘價值數據等,都需要運用新一代數字技術予以解決,數字技術的創新重點正在向底層技術聚焦。為了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必須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加大原始創新投入力度,補齊基礎理論創新能力不足和系統創新能力不強等短板。

  第二,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重大技術的突破能夠輻射帶動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自主創新動力和活力,實施多領域、多部門、多形式聯合攻關,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第三,以數字技術創新成果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使科技創新成果更好造福各國人民”。以數字技術創新成果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應重點從以下方面發力。一是要加大數字技術研發投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中國已經實現了5G在技術、產業、應用的全面領先,6G也正在加快研發布局,這都離不開國家持續的科研投入。衹有在解決國家經濟社會長遠發展、重要國計民生和行業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上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才能為以數字技術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二是要支持具備技術優勢、高成長性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這些企業是數字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能夠以應用需求為牽引,推動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技術研究,提升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水平,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撐。三是要推動數字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充分融合。數字技術創新可以催生出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基於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構建的數字平台,通過數據整合、算法優化和用戶交互,能夠連接用戶與資源方,充分利用網絡效應、規模效應與溢出效應,形成一個規模龐大、協作緊密、精準匹配的生態圈,最終實現經濟價值的持續創造和合理分配。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