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美介入南海加強島鏈駐軍 牽制中國海上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03 10:56:46  


美國海軍無暇號可利用音波探測器來偵測及追蹤潛艇等目標。
  中評社北京6月3日電/2009年的中國海疆,從年初開始就顯得頗不寧靜。發生在中國周邊海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或是看似“巧合”的事件,將國人的目光再次引向浩瀚的海洋,引向那一列點綴在大洋中環繞著亞洲大陸的島鏈。

  《環球》雜誌報道,最近,美國《防務新聞》周刊重新提到了一個概念——“第一島鏈”。這一概念隨著美國海軍監測船“無瑕”號出沒南海、“勝利”號開赴黃海而顯得更加詭異。

  “第一島鏈”,主要是指靠近亞歐大陸東部海區外側的那條弧形島嶼帶,即北起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涵蓋了中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

  此外,在美國人的戰略構想中,還存在“第二島鏈”和“第三島鏈”的說法。“第二島鏈”源自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裡亞納群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及哈馬黑拉馬等島群;“第三島鏈”則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對於美國而言,它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

  2009年環中國島鏈發生的“狹路相逢”事件之所以引人矚目,是因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樣的異動折射出美國對亞洲快速發展大國的一種複雜心態。

  美國“島鏈制華”的變與不變

  自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關係總體呈現了“高開高走”的良好開局,可在中國周邊海域,兩國船只今年卻已兩度“狹路相逢”。儘管奧巴馬政府目前似乎採取低調處理態度,表示將尋找外交途徑解決,但美國鷹派勢力借機大做文章,無理指責中方“騷擾美國船”,企圖再次掀起鼓吹“中國海上威脅論”的新一波聲浪,要求奧巴馬政府對華採取強硬政策。

  值得關注的是,這兩起事件都發生在美國戰略上圍堵東亞大陸的所謂“第一島鏈”上,事件的實質仍然是美國擔心在亞太地區影響力式微,而對中國海上力量的增強抱有強烈戒心。這種心態是美國戰略觀決定的,並不是隨著美國政府換屆就能輕易改變。

  “狹路相逢”背後

  對於發生在中國周邊海域的這兩次“狹路相逢”,美國官方的解釋是雙方對於相關海洋國際法規理解不同。在這兩起事件中,中國都嚴正指出美方監測船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中國沿海專屬經濟區內從事“不友好”活動。

  該公約明文規定,沿海國家專屬經濟區可以延伸到海岸外322公里內的海域,禁止一國在他國專屬經濟區進行“不友好的”或“具有威脅性質的”軍事活動。無論是在3月8日的“無瑕號”事件還是5月1日的“勝利號”事件中,美國軍方用於搜集情報的監測船顯然都不是在從事什麼“友好和無威脅的活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