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航空航天,動力為先。翻開世界航空史,能獨立研製飛機的國家有20多個,而能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則屈指可數。
一台發動機、一堆零部件、一組電開關,有一位“航空人”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面對這些冷冰冰的“鐵疙瘩”,拆了裝,裝了拆,開了關,關了開,一遍遍地重複,仿佛發動機的葉片,循環往複,不知停歇。然而,也正如發動機托起了一架架戰鷹放飛藍天,這個人所肩負的事業,承載著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和民族幾代人的飛天夢想。
這個人,就是空軍某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甘曉華。
讓“癱瘓”戰鷹重新翱翔藍天
1998年11月,成都某機場,薄霧低垂。
一架架戰鷹呼嘯著開足馬力,飛向雪域高原。此舉標誌著某引進型飛機發動機國內自主修復成功。
這一刻,來之不易。
這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引進的某型先進戰機,因長期在高原惡劣環境下使用,發動機未到壽命便被迫停止複雜環境下的訓練。
當時受國外技術限制,該機所有部件無法進口和返修。因無技術資料、無修理備件,要自主修復世界先進戰機,國內軍工企業都無能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