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重金引進的主戰飛機就要成為一堆廢鐵,時任空軍某裝備研究院某所發動機研究室主任甘曉華的心急如焚。
聽說他要接過這塊“燙手山芋”,不少人勸他別犯傻,弄不好賠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值得。
“這是一項打破國外限制的‘爭氣工程’,再苦再難軍人也要往前衝。”甘曉華除了能力上的自信,更有一份軍人的豪氣。他憑借多次解體維修該發動機的經驗,說服主管部門,主動接下這一任務。
一個只有二三十人的研究室,按照甘曉華提出的方案,找資料、改設備、建試車台,開始向這個世界技術難題發起衝擊。
一個個不眠之夜,一次次試驗……終於修復了第一台發動機,並自主研製出與之配套的試車台。終於,“爭氣工程”進入調試階段。當大家翹首期待成功時,迎來的卻是“當頭一棒”:發動機扭矩不穩定,調試失敗。
一天、一周、一個月,問題仍未找到。直到第三個月,他們才查出原來是功率測試設備問題。
翌年“五一”,修復的第一台發動機再次試車。試車組完成冷開車、熱開車、低狀態運轉、高轉速運轉測試後,開足馬力進行最關鍵的全功率運轉測試。
當時,現場氣氛異常緊張,大家屏氣凝神,緊緊盯著設備上的數據變化。
“成功了!”隨著甘曉華的一聲大喊,試車台前一片沸騰,奮戰一年的他們,此刻相擁而泣。
經鑒定,該型發動機經維修後使用性能達到標準,功率平均提高10%,自主修建的試車台系統精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專家認為,這是揚我國威軍威的重大科研項目,技術上有重大創新。這一成果,使停飛的戰鷹重上高原,為國家節省經費數億元,項目最終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初戰告捷,甘曉華再接再厲。在對該型發動機關鍵技術升級研究中,他帶領項目組運用先進數控技術,使升級發動機達到國外新機性能,大幅提升作戰性能。權威部門表示,該研究成果不僅達到世界水平,而且將促使我國相關發動機研製目標提升半代、研製步伐大幅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