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學者:黨派之爭引爆中日戰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2 09:31:52  


  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今年9月,日本新內閣成立,時隔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爆發也恰好是80年。日本著名政治學者、歷史學家、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日本政治國際學會評論員、法學博士井上壽一為日本《產經新聞》撰文談日本政治及中日戰爭影響,以下為青年參考發表的譯文全文:

  如果把新內閣和滿洲事變結合起來,會得出怎樣的啟示呢?接下來我將針對圍繞滿洲事變的1930年代的歷史,談一下我的看法。

  兩黨合作本可抑制軍隊勢力 

  1931年9月18日發生的滿洲事變,是一次不僅為了確保對蘇戰爭的戰略據點和資源供給地,而且為了國內“改造”的軍事行動。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滿洲事變與同年極右組織密謀於10月發動武裝政變——十月事件相互關聯。(編者註:十月事件,是日本極右組織“櫻會”密謀通過武裝政變建立軍人專政,並一舉侵佔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後因計劃洩露,主謀者於10月17日被捕。但最大的主謀荒木貞夫得以就任下屆內閣的陸軍大臣,使法西斯勢力在日本得到進一步加強。) 

  當時的形勢非常嚴峻。面對政黨政治的挑戰,當時的兩大政黨——政友會和民政黨決定超越不同的立場走向聯合。

  兩黨合作以協力內閣的形式具體下來。當時的首相是民政黨內閣的若槻禮次郎。推進內閣成立的建議是“以‘英國流’犬養毅為內閣總理大臣,憑借內閣渡過難關”。若槻採納了這一意見。這裡所說的“英國流”指的是英國的麥克唐納籌組的聯合內閣。若槻用將首相職位讓給在野黨政友會總裁犬養毅等方式,試圖以英國式的“協力內閣”來抑制滿洲事變的擴大化。

  如果在10月末至11月初,協力內閣的構想得以具體實施,單憑這一點就足以抑制軍隊的勢力。

  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於軍隊的控制剛有所恢復,協力內閣的構想就不幸中途夭折。因為當時針對“昭和恐慌”所制定的政策,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編者註:“昭和恐慌”是1927年即昭和2年,大蕭條導致日本發生的金融恐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