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有了新概念:“等效”檢驗對手戰鬥力
盛夏,一場集“作戰籌劃、指揮控制、作戰行動、組織協同、綜合保障”於一體的實兵實裝演練狂飈突起,基地多個旅團挺進複雜戰場和陌生地域,在相隔千里的5個訓練場展開集成訓練。
訓練的表現形式,竟是出人意料的對抗方式。這一仗,打得異常激烈,對抗雙方都是各型號部隊集成配置,前指大廳戰場態勢電子地圖顯示:雙方相互出難題、設險局,試圖割裂對手的籌劃鏈、指揮鏈、行動鏈、通信鏈、保障鏈,招招欲置對手於絕地。經過24小時厮殺,戰況進入膠著狀態。
記者發現,這次對抗,導調組只負責提供戰場態勢,至於部署調動兵力、擬製作戰決心、撰寫作戰建議,標繪作戰決心圖等,全憑參訓部隊指揮員現場自主。這種“集團作業、獨立籌劃”的新訓法,催生出一個對抗新概念——“等效”檢驗對手戰鬥力要素集成能力和成體系的實戰能力。
硝煙深處,戰局隨時被叫停。對抗雙方複盤細到每一個節點,每一個數據,每一個決心。與此同步,導調人員攜帶數字化監控評估系統,現場處理采集到戰場信息,對指揮員決策和作戰行動進行實時評估,戰場態勢變化和指揮流程精確到分秒。
現場指揮員告訴記者,這是一場超越勝負、體驗得失的較量,雙方必須促使過去習慣於“單打獨鬥”的作戰單元向戰鬥力要素集成跨越。這樣的對抗過程和考評結果,不僅揭示了部隊戰鬥力最真實的“底牌”,還為基地集成訓練摸索了新的戰法、訓法。
可以說,在尋找新的戰鬥力生長點和轉變戰鬥力生成方式上,對抗雙方都是贏家;在提升體系作戰能力的探索上,雙方是互相照著鏡子摸著石頭過河。從這個意義上說,雙方既是“對手”,又是“盟友”;既要盡可能“打敗對手”,又要最大限度“成就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