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甲子大閱兵全景實錄 中國軍力立體展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01 16:47:08  


這是坦克第一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
 
  10時49分,戰車隆隆而來

  隆隆的響聲中,大地有些顫動。數千名中外記者把鏡頭對准了聲音來處—— 

  10時49分,30個裝備方隊向天安門駛來。最前面的99式坦克方隊以利箭的隊形,展示著由這個由500多台地面裝備組成的鐵甲方陣一往無前的氣概。 

  這個數字,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閱兵的新紀錄。 

  在這些裝備中,近90%為第一次公開亮相。 

  “箭尖”位置上,29歲的車長王南元和22歲的炮長任嗣寧莊嚴敬禮,34歲的駕駛員丁輝操縱著坦克自信前行。 

  “60年前的戰車是從華北各地繳獲來的,日式、美式都有,大部分還‘缺胳膊斷腿’的,不得不連夜修復。這種臨時組裝的戰車能不能順利通過天安門,我心裡沒有底。”開國閱兵時任華北戰車團代團長的田申回憶說。 

  從“小米加步槍”到“鐵甲雄師”,從引進到自主研製,60年間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軍隊的主戰裝備得到了脫胎換骨式的發展。 

  王南元所率領的這個方隊,就是巨變的親歷者。 

  這個從平江起義走來的北京軍區某“紅軍團”,曾三次參加國慶閱兵。 

  國慶35周年閱兵,這支部隊以摩托化方隊的形式出現;15年後的國慶50周年閱兵,他們組成了機械化步兵戰車方隊;今天,他們駕駛的是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具有較高信息化程度的第三代坦克。 

  無論是常規導彈、核導彈、巡航導彈這些引人注目的裝備,還是各種型號的新型火炮、坦克、戰車,接受檢閱的陸、海、空軍和第二炮兵的武器裝備顯示,中國軍隊的裝備正在向世界一流水平接近。 

  這一切,來自國家發展的雄厚基礎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果。 

  鐵流滾滾。在天安門廣場巨大的背景文字“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映襯下,裝備方隊逐一受閱。 

  最後一個通過天安門的東31甲核導彈方隊,它以巨大的體形和凜然的氣魄,完成了在世界面前的首次亮相。 

  10年前的國慶閱兵,“壓軸”的同樣是當時中國最新研製的洲際導彈。 

  10年後參閱的洲際導彈,性能又有了新的提升。 

  “我國有許多裝備借鑒了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研製而成,但在戰略核武器建設上,我們走了一條完全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方隊長張光忠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作為試訓隊隊長,張光忠和他的戰友們在茫茫戈壁完成了這種新型導彈的研製生產、試驗發射和武器定型。 

  同樣是在那片戈壁灘裡,1964年10月,中國政府在首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後即宣布,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誕生於1966年的第二炮兵是新中國為應對核威脅、打破核壟斷、維護國家安全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 

  1984年的國慶閱兵式上,第二炮兵首次公開受閱。當時的二炮方陣,僅有1個地地戰略導彈方隊。 

  今天,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以展示5個裝備方隊、近百枚導彈的透明姿態,向全世界重申自己的和平承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新中國成立60周年 大閱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