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返回式航天器搜救速度及控制技術世界領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03 10:14:55  


 
  果然,在飛船回收前兩小時,著陸場區內風輕月明、星光燦爛,完全滿足飛船回收的氣象要求。

  執行神舟六號任務,他們提前6天準確預報返回時段的風向風速。總裝首長稱讚他們為飛船返回選擇了一個“金色窗口”。此役,李永輝因為“料天如神”榮立一等功。

  攻克“黑障區”,則是雷達隊的“經典戰例”。當飛船返回艙以超高速進入大氣層時,由於表面和周圍氣體摩擦,形成一段“黑障區”,導致航天員與外界的通信中斷,無法追蹤。為使飛船走出“黑障區”後被快速捕獲,隊長彭靈翔帶領戰友們苦練“一抓就准,一跟就穩”的本領。

  苦思冥想的還有高級工程師孫玉柱,他想通過返回艙飛行方位和俯仰的角度,建立起數學模型,探索走出“黑障區”重新捕獲的規律。最終,孫玉柱帶著大家設計出一套軟件,使雷達重新捕獲飛船的時間,從神舟一號時的20多秒縮短到神舟七號時的11秒。

  鐵血忠魂無怨無悔

  衛星天上飛,官兵地上追。預定返回艙的落點在哪裡,哪裡就是著陸場站官兵頑強拼搏的戰場。祖國的廣袤大地留下他們跋涉的足跡,也寫下了他們的鐵血忠魂和無怨無悔。

  崎嶇的蜀道作證,他們把追星的事業看得比天高,再大的困難也能在腳下踏平。不少老同志回憶起轉戰四川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是一種當地人稱作“小咬”的黑蚊子,追著人叮咬,咬一口爛一片,開會都得搭蚊帳。1990年10月,著陸場站200多名官兵趕往四川某地,迎接我國第12顆返回式衛星。不料衛星返回時遭遇強對流天氣,落點偏離預測區域600多公里。一場“人隨星移”的天地競賽迅即展開。陰雨連綿,濃霧遮天,官兵們在泥濘狹窄的山路上長途奔襲數晝夜,硬是靠人拉手推,將一輛輛十幾噸重的設備車和一台台測量儀器搬上600多米高的新陣地,提前兩天完成陣地轉移。

  草原的朔風作證,他們把攬舟的使命看得比生命還重,再大的危險都會被官兵的勇氣征服。神舟三號飛船返回時,戰士李俊和金春傑在場區雷達陣地值守,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一台雷達車上的避雷針被大風刮倒。緊急關頭,他們冒著被雷電擊中的危險衝上前去,扶起避雷針,緊抱在胸前,確保雷達安然無恙。神舟四號飛船進入返回段前20分鐘,某雷達發射機突然出現故障,必須更換一個元件。當時,場區氣溫達零下30多攝氏度,備用元件凍得像個冰坨,直接安裝容易出現性能不穩定現象。時任中隊長的王棟沒有絲毫猶豫,一把將備件塞進自己懷裡,焐熱後才安裝上去,保證了雷達的正常運行。

  在著陸場站,不論崗位多麼平凡,官兵總能把工作幹到極致,出色得令人嘆服,令人肅然起敬。

  被稱作“神舟開艙第一人”的士官李濤,戴著眼鏡,文質彬彬,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的返回艙,都是他最先上去打開艙門,楊利偉等6位航天英雄遨游太空歸來看見的第一個同胞就是他。“楊利偉飛天歸來後第一個和我握手”。因為特殊的工作角色,李濤幾次和航天英雄一起上鏡頭,一時在家鄉傳為美談。殊不知,成千上萬次的開艙訓練,使模擬返回艙精鋼做的門閂都被他們拉斷了。

  被譽為“草原活地圖”的士官李占山,說起著陸場的任何地點,都能迅速告訴你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每次主著陸區近百台執行警戒、採訪等任務的車輛,都是由他帶路趕到返回艙的跟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