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返回式航天器搜救速度及控制技術世界領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03 10:14:55  


 
  八千里路雲和月。著陸場站官兵的心中一直燃燒著愛黨報國的烈焰。

  首任站長盧升臣告訴記者,1969年5月,為了發展返回式衛星,我國組建了著陸場站的前身——回收測量站。建站之初,一批來自北大、清華、哈軍工的高才生,放棄大城市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來到華山腳下,和戰士一道建營房、架天線。儘管沒有現成的經驗,沒有先進的技術設備,但參戰人員憑著為國爭光的強烈使命感,1975年11月29日,創造了衛星回收一次成功的奇跡,使我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3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到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平安落地,僅僅時隔5年。外電評論說:中國人創造了世界空間技術發展史上空前的速度!有人戲稱:“天上的衛星都被你們拴上了繩子,啥時候回來、落到哪裡,你們說了算。”

  一回回草原鏖戰,一次次沙場點兵,著陸場站官兵牢記使命,在迢迢天路上奮起直追,在茫茫草原上屢建功勛,實現了載人航天技術一個個新的跨越。

  執行神舟五號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盛贊他們:“飛船落點計算精確,捕獲跟蹤目標迅速,遙控指令發送一次成功,搜救直升機與飛船同時著陸。”

  執行神舟六號任務,他們預報的飛船落點與實際落點僅差880米。

  執行神舟七號任務,他們創造新紀錄,使我國返回式航天器搜救速度和返回控制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直面挑戰攻克難關

  航天領域歷來是高科技“盛宴”,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誌,要想領取“太空俱樂部”的入門券,必須靠實力說話。

  20世紀80年代,由於設備和技術落後,回收一顆衛星一般需要3天,還要動員著陸區域的廣大群眾幫助尋找。

  著陸場站官兵至今記得1984年的那次衛星回收任務:眼看著返回艙從天而降,卻被一股氣流捲入滔滔沱江。當地人武部征調了上百條漁船,並組織水性好的漁民潛入江中拉網搜尋,歷經8天8夜,終於在下游幾公里處把返回艙打撈上岸。

  營造神舟飛船著陸的港灣,要求的條件更高,遇到的挑戰更多,而且人命關天,容不得一點差錯。

  飛船要回家,天公須作美。只有飛船著陸時段風速低於10米/秒,指揮員才好下決心。站長賈書貴說,按要求必須提前若干天精確預報著陸區域、著陸時間兩小時以內的風力風速。

  為了攻克淺層風預報這一世界性難題,高級工程師王永升帶著6名戰友奮起攻關,他們訪專家、查資料、搞測量,白天晚上想的都是一件事。最艱難的時候,他們每天只休息兩三個小時,後來幹脆把鋪蓋搬到了設備車上。

  天機難測。他們從30年浩如煙海的氣象資料中,梳理出淺層風的變化規律,使預報的準確率達到80%以上。

  概率只是概率,而氣象台台長李永輝基於科學、膽識和與老天爺的那份默契,就敢拍著胸脯保證。神舟五號飛船回收前8小時,主著陸場上空實測風速達到18米/秒。任務總指揮部一次次打電話詢問到時風速會不會降下來?李永輝果斷回答:“請首長放心,飛船著陸時風速肯定會降到3~5米/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