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人的信仰與前行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31 18:09:32  


  作者﹕ 許曉英  陝西西安  大學教師

  “中國人沒有信仰。”這是常聽到的一句話。發生了路人冷漠以對需要援救者,或是人為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人們總是譴責社會道德淪喪,甚至說“中華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繼而便追溯原因,得出前面那一句結論。

  說中國人缺乏宗教信仰,基本上是事實。但說沒有信仰,卻是可議的。譴責道德淪喪的聲音本身,就是對其他特定或不特定的社會成員提出要求,要求他們道德地對待他人。這種道德要求的背後是價值標準,價值標準所依托的除了信仰,不會是別的。換言之,譴責者本身有信仰。而且,這種信仰是普遍的,不會只存在於少數人心中。否則,他們的呼籲怎會得到大家的認可?我們有信仰,但那的確不是宗教信仰。在我們這個有世俗化傳統的社會,建立普遍的宗教信仰是強人所難。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人,素來對強調崇高神聖那一類的宗教保持距離。因我們不喜極端之事。允厥執中是我們的心理特質。崇高神聖之事頗有極端之嫌。

  判斷一個人信什麼,要從他內心敬畏的對象入手。中國人看重家庭,這是不爭的事實。把這種重視縱向延伸,便看見他們內心敬畏的對象——祖先。祖先是曾經存在的事實,不是虛無縹緲的上帝。他將有血緣關係的人緊密聯繫在一起。而將此種聯繫加以確認和組織的規則就是家庭倫理。家庭倫理是我們社會傳統道德體系的基礎與核心。至此可以說,祖先信仰推動建立了傳統道德體系。因祖先是各自家族的聯繫點,由此形成的倫理道德不免局限於小範圍人群,如家族及村社等社團成員間。即使是士大夫倫理,也基本局限於士人圈子。因此我們便缺乏具有普遍意義,廣泛規定一般社會成員間關係的道德體系。不過,這種情形在近代已發生變化。可視為心理起點的,是人們對共同祖先的強烈認同。

  例如,規模漸趨浩大的黃帝陵公祭就有明顯象徵意涵。祭祀黃帝,古代帝王也做。但從祭文看,他們主要意在強調其君權與前者的聯繫。自民國以來,黃帝祭祀強調普通人與這位先祖的關係。全體社會成員或者說全民族在對共同祖先的崇仰中,找到彼此的社會聯繫。這一轉變非常重要。近年來,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名人,都被搬出來祭祀,頗為擾攘。加之其中摻雜的市場因素,令不少人覺得厭煩。我以為,形式是否得宜自可討論,此類活動折射的心理傾向才值得悉心留意。人們在尋求共同祖先,與之建立聯繫。且共同祖先的範圍開始擴大,跨越血緣甚至種族限制。如航海英雄鄭和,本是先祖來自中亞的色目人,又是穆斯林身份。這卻一點也不影響我們將他視為中國人航海的先祖,加以崇仰。而且還把我們當代的海洋意識與之相連結。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