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智庫:中國空警2000比美E3C領先一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9 08:42:56  


 
  在中國電科人自力更生研製預警機的征程上,湧現出了無數標杆式的模範人物,而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

  要“爭口氣”,就是要對“中國人一定能行”的信心始終堅定!發展祖國的預警機事業,王小謨始終堅信中國人自己的力量。早在1992年,他就果敢地站出來,聯合十幾位老專家聯名上書,請求自主研製預警機!這一主動請纓的壯舉,很多人根本不敢想象:預警機研製這樣複雜浩大的工程,國內技術儲備和配套能行嗎?懷疑、否定和阻力,接踵而來;壓力、挑戰和艱難,不言而喻。然而,王小謨始終堅定地站在風浪的最前沿。他對我們的科研團隊有充分的自信,對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有充分的自信。他堅定地說:“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我們不但要研製出預警機,而且還要研製出世界領先的預警機!”

  要“爭口氣”,就是要對“中國人自己幹”的錚錚誓言始終堅持!發展祖國的預警機事業,王小謨始終堅持要立足於自主研製。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在雷達領域屢建奇勛的他,就敏銳地意識到了預警機對我國防空體系的重要性,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預警機的預先研究之中,並率領軍工電子人逐步突破了預警雷達研製最為關鍵的“兩高一低”技術,並掌握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為自主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還結合自身幾十年的雷達研製經驗,意識到我國疆域廣闊,需要裝備不同類型的預警機,很早就提出了中國預警機要走體系化的發展戰略。後來的研製歷程也充分印證了他的遠見卓識。

  要“爭口氣”,就是要對科研一線數十年如一日的始終堅守!發展祖國的預警機事業,王小謨始終堅守在科研最前線。茫茫戈壁緊張的試驗現場,地面40多度的高溫,機上有高分貝的噪聲干擾,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仍然堅持奮戰在現場,一次上機往往就達4個多小時,晚上經常加班到凌晨,這樣一幹就是整整兩個多月!高強度的工作,超負荷的運轉,他硬是挺了下來,哪怕累病了,也堅決“不下火線”!2006年,預警機研製最為關鍵的時刻,王院士在外場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就在大家憂心忡忡時,又一無情打擊接踵而至,王院士被診斷出身患淋巴癌!這一消息無異於晴天霹靂,令每一個人焦急萬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王院士鎮靜平和的笑容,聽到的,依然是王院士對預警機事業的無盡牽掛。躺在病床上,王院士一邊輸液,一邊和設計師面對面探討交流。病情稍有好轉,他又拖著虛弱的身體趕到了熱火朝天的試驗現場。

  為了預警機事業的未來,王小謨始終強調要通過工程實踐帶動人才培養,並在繁忙的工作中手把手帶出了一個以年輕專家為核心的領軍人才隊伍,成為國產預警機事業的中流砥柱。

  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也不管面臨怎樣的挫折,王小謨始終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信念為支撐,腦海裡跳動的總是預警機事業的脈波,心裡牢記的永遠是黨和人民的重托!歷史應該銘記這位堅定而樸實的老人,正是他的堅信,為自主研製預警機注入了不竭動力;正是他的堅持,燃起了預警機研究的燎原之火;正是他的堅守,繪就了國產預警機譜系的多彩藍圖!

  創新圖強勇攀高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中國電科人的不竭動力。面對研製歷程中的重重難關,中國電科人銳意進取、敢於超越,在尖端科技領域披荊斬棘,攻克了眾多世界公認的尖端難題,不僅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工程要求的科學管理方法。最終,我國預警機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一步跨越了國外三代的發展歷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