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組組件開始裝填。
設計人員、現場施工人員和總裝廠專業檢驗員相繼確認:燃料組件編號、坐標與圖紙上的標識完全一致。
作為3人檢驗小組的成員,25歲的軍代表劉海鵬卻獨自留了下來。他反覆告誡自己:細心,細心,再細心!
動力組件多達數十組,內部結構、成分各不相同,單從外表很難進行區別。劉海鵬根據工作原理推算:“10號組件不應該在這個位置!”
現場指揮員當即下令:作業暫停!劉海鵬再三比對後提出:“圖紙標識錯誤!”有關部門立即組織人員對圖紙、組件、裝載位置重新審查確認,得出結論:“劉代表是對的!”
新型潛艇總設計師在第一時間得知此事,當即打電話到現場說:“一名年輕軍代表能發現如此重大問題,了不起!”劉海鵬為此榮立二等功。
潛艇建造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軍代表要承擔從設計到建造、試驗全過程的檢驗驗收。
副總代表孟凡明向記者介紹了這樣一串數字:一艘新型潛艇從開工建造到交付部隊,軍代表需要查驗的項目超過10萬個,驗收的技術文件、圖紙資料、計算數據能裝滿一卡車。
跨越:為了新型潛艇高性能,面對風險不言放棄
新型潛艇代表了現代中國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實現了“從有到優”的歷史性跨越:廣泛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系統更完備、性能更先進、作戰反應更快、靜音性能更好、攻擊能力更強。
軍代表是引領這一跨越的主導者。
新型潛艇噸位大、直徑大、潛深大,需要採用能承受深海高強度壓力的新型鋼。
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我國最新研製成功的特殊鋼材上。拉伸、彎曲、抗裂性試驗;硬度、精度、密度檢驗;斷口檢查、化學分析……
然而,令人頭疼的是:正是由於這種高強度鋼“寧折不彎”的“鋼性”,焊接十分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