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殲十戰機氣動佈局特點、戰鬥性能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1 17:37:11  


中國空軍殲10雙機準備編隊升空。

  當然,小迎角飛行時平尾的負荷不大,它付出的升力代價也很小。但是當飛機以大迎角飛行,並採取增升措施時(例如放襟翼)形勢就惡化了。因為增升時會帶來很大的附加低頭力矩。為配平這些附加力矩,平尾後緣必須上偏很大的角度,這將使增升效果顯著降抵。倘若機翼採用高度增升的方法。有時連配平都很困難了,只好在平尾上採取高度增加負升力的措施。國外不乏這方面的例子。美國的F一4飛機由於在後緣襟翼上採取了附面層控制技術,使低頭力矩增加很多,結果尾翼在配平時已接近失速,只好對平尾進行修改,使前緣上翹,將翼型變為反彎度的。而日本的PS一1水上飛機則是在尾翼下表面吹氣以增加負升力。後尾式佈局尚且如此,無尾式飛機配平高升力就更困難了。

  相比之下,鴨式佈局比後尾式及無尾式佈局優越之處在於:其抬頭俯仰力矩可由飛機重心前的正升力面(鴨翼)提供。這真是一舉兩得:既提供了配平力矩,又增加了升力。那麼為什麼以前人們很少採用鴨式佈局呢?這是因為常規的鴨式飛機有三大缺點:

  (1)前翼對主翼存在著強烈的下洗,使主翼升力降低。儘管前翼的升力是正的,彌補了部分升力損失,但配平時的總升力不見得比後尾式高很多。

  (2)鴨式佈局配平問題不好解決。一般情況下。鴨翼的負荷要比尾翼大,往往為尾翼的3~4倍。因為把鴨翼放到前面,全機焦點隨之前移,重心也需向前調整。這樣鴨翼離重心的位置近,力臂短,使它的配平能力受到限制。再加上主翼對前翼有上洗,在大迎角時前翼容易先失速。這對起飛著陸和大迎角機動來說是不利的。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瑞典人研製成功Saab一37飛機後,這些缺點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作為M數為2一級的飛機,Saab一37沒有採用複雜的增升措施就使起降距離縮短N400多米,達到了短距起落的要求。這一成就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注意。Saab一37採用的是近距耦合鴨式佈局,利用前後翼間脫體渦的有利干擾實現了高升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