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摩根士丹利亞洲前主席:不擇手段詆毀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26 17:12:14  


  中評社香港10月26日電/熱點話題除非美國面對自身長期厭惡儲蓄的問題——也就是說,大規模削減聯邦預算赤字,並鼓勵重建早已嚴重枯竭的家庭儲蓄——否則多邊貿易逆差將持續下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刊登耶魯大學教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前主席史蒂文.羅奇(Stephen S. Roach)的文章稱,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接近尾聲,相關辯論似乎也失去焦點。對中國的糾纏不清是最好的證明——現任總統奧巴馬及其共和黨挑戰者羅姆尼都爭相把中國當靶子,指中國是美國工人及其家庭所面對壓力的主要來源。兩人都在大選辯論中強調:只要對中國強硬,美國人的痛苦自會有所減輕。

  這完全是不符合事實的。看看下面的這些指控。

  貨幣操縱:自中國於2005年7月實施匯率調控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國升值了32%,經通脹調整後對一攬子貨幣也升值了約30%。這些不是微不足道的數目,而且未來數年人民幣預計還將繼續升值。

  跟1985年在西方壓力下被迫讓日元大幅升值(“廣場協議”)的日本不同,中國人選擇漸進與審慎地行事。美國官員把這稱為“操縱”,認為市場力量本應使人民幣有更大幅度的升值。中國人則專注於維護穩定——這是美國政治人物和決策者不能理解的概念——也因此堅持在調整自身幣值上扮演更積極角色。我把這稱為謹慎——或甚至是明智。在“失去20年”後,日本這個實驗品或許會知道哪種方式更加合適。

  業務外包和知識產權:儘管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在最近稍有起色,美國的就業情況依然糟糕。私人部門的就業人數依然比2008年1月的高峰期少了410萬。

  文章指出,但這根本不足以證明兩黨關於當前危機源於美國製造業職位外包給中國的指責。製造業占私人部門就業的比例,雖然從2008年1月的11.9%下跌到2012年9月的10.7%,但這只是自1970年代初便已開始的長期大幅下滑趨勢中的一小部分——當時製造業占私人部門就業的比例可是超過30%。相比於中國來說,需求疲軟——尤其是消費者支出增長在危機後的暴跌——是最近僱傭需求下滑的更大罪魁禍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