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日媒:為何美國不必糾纏於人民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25 13:52:11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今年選戰焦灼,政治人物容易把美國的經濟問題歸咎於中國。去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2950億美元,國內保護主義情緒高漲。美方不斷呼籲上調人民幣幣值,以對抗中國所謂的匯率操縱。

  問題是,這與事實不符。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文章稱,從中國的觀點來看,批評人民幣被大大低估毫無道理。北京不解,2005年以來人民幣穩步升值,幅度已近40%。而批評者還在說人民幣被低估,仿佛過去5年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許多認識混亂源自不能從全球視角看問題,而只看到美中龐大的貿易不平衡。推動美國逆差和中國順差的不是匯率,而是過去逐漸累積的結構性因素。三個因素基本可以解釋中國貿易盈餘的出現:美國消費高漲刺激進口需求,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生產分工網絡已經成熟,中國居民儲蓄率攀升。

  美國居民儲蓄率下降的原因已眾所周知,但問題至今未得到解決。該問題反映華盛頓的政治僵局,與中國沒有關係。

  亞洲分工網絡早在幾十年前就出現了。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更加容易進入西方市場,並成為亞洲分工網絡的中心。因為有利可圖,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世界裝配工廠。可以說,美國對華貿易平衡其實是地區而非雙邊問題。

  居民儲蓄率的上升對貿易平衡的影響更大。中國儲蓄率的增長超過投資,解釋為何2005年至2008年中國出現大量貿易盈餘。2008年後中國的刺激計劃推高了投資率,此類貿易順差開始下降。但如此高的投資率不可持續,所以需要增加消費占GDP的比重。為此,關鍵是加快城市化和降低居民儲蓄率。

  金融市場人士分析中國增長和貿易前景時往往只看匯率。這樣一來,他們未考慮到結構性轉變的力量。這種結構性轉變可以緩和全球貿易不平衡,對中國和美國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充滿政治意味地強調人民幣升值和推動雙方更趨保護主義的行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