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在積極爭取今年底加入世貿組織,從俄經濟結構及企業準備等實際情況看,將面臨嚴峻挑戰,但這對早已適應世貿規則的中國企業而言,仍是很好的機遇。如中國高鐵項目、農業技術(大棚種植)、太陽能發電、小型農機等,都是俄亟待與中國合作的領域。
貿易難以銜接
與中歐、中美貿易動輒2000~3000億美元不同,中俄貿易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8年也僅約560億美元,而到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甚至降到約400億美元,直至今年由於中俄兩國都陸續走出金融危機影響,雙邊貿易額才有望恢復到2008年的水平,即達到或超過560億美元,向600 億美元目標衝刺。
為何中俄兩個世界大國間的貿易額遠不如中國與韓國貿易額(2009年就達到1562.3億美元),更遠不如中美超過3000億美元的貿易額?真正實現雙邊貿易額理性增長,到底需要打破什麼藩籬?有些媒體因此得出中俄“政熱經冷”的結論。
其實,一直以來,中俄貿易總體互補結構下的相互難以銜接是影響雙邊貿易迅速擴大的主要問題。
中俄經濟的互補性在於俄重工業強而輕工業弱,中國則相反,輕工業較強而重工業較弱,且中國工業的原創性總體弱於俄,這也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俄貿易的基本特征。但進入21世紀以後,由於中國持續不斷的經濟改革取得成就,與俄同一時期的經濟衰落形成鮮明對照,在包括重工業在內的整個工業領域中國取得明顯成就,特別是在俄過去擅長的動力工業、汽車工業等方面中國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方面已超過俄羅斯,且在電子特別是家電等領域已明顯超越俄,形成對俄出口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