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專門研究某地區或某領域的之外,目前美國只要是有外交政策研究項目的智庫,幾乎都有研究中國的項目或人員。”薛瑞福說。“2049項目”研究所就是2008年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但在華盛頓對華外交政策圈內頗有影響。去年台灣“國防部”就邀請薛瑞福等“非官方人士”組成“台灣國防工作小組”考察,為對台軍售出謀劃策。
雖然在該智庫網站上,大部分的專家和學者都是兼職人員。不過,在網絡時代,獨樹一幟的外交政策研究並不一定必須在豪華辦公室裡完成。“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兩年來,該所研究的課題主要關注中國軍力增長在台灣問題上的影響以及給美軍帶來的挑戰。這與薛瑞福及該研究所的另一“主力”、五角大樓前中國科科長石明凱的軍方背景和多年參與兩岸政策決策不無關係。另外,今年不到40歲的薛瑞福還有未來進入共和黨政府效力的打算,他在2008年的美國大選中是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團隊的亞洲事務顧問,因此該研究所在中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
除了這個“2049項目”研究所外,美國許多學者、智庫和研究機構都推出自己的“2049”計劃。“休克療法之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傑弗裡.薩克斯2009年推出了其設計的“中國2049”項目。薩克斯稱,這是為中國幾十年後的經濟前景尋找科學坐標。“‘中國2049’將直接切入本世紀的中葉,這是因為我們想看到,屆時中國到哪裡去尋找食物、能源和水源。我們希望可以在3年內有個研究結果。”2009年3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博林格宣布將其首個全球研究中心選擇放在北京。這個中心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是就中國的長期發展、能源和環保議題展開的“中國2049”項目。
美預測對手“功利性”很強
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美國籍專家香農.凱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美國家智庫中,有一種叫做“時間節點法”的學術分析方式很流行。這裡所說的“時間節點”,既可能是過去發生重大事件的時間,也可能是未來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時間。所以,美國有智庫熱衷預測中國的2049,說明這個節點已經被認為是“將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時間”。凱利說,目前美國的政界、學術界已經形成共識,即“中國即將甚至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因此預測中國的未來是他們“必將投入的工作”。而展望今後一段時期,沒有什麼會像新中國成立100年那樣具有標誌性意義了,包括那個時期中國的內政情況、外交姿態、經濟地位等,都會是美國政治界和學術界感興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