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立報:眾口一聲反美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6 10:52:29  


  中評社台北10月26日電/台灣立報今天社論說,“衛生署”擬開放美國牛肉含內臟及帶骨牛肉進口,不只藍綠“立委”連番砲轟,“衛生署長”楊志良在第一時間也表示“非常失望”,後來才改口說願意為開放美國牛肉的政策負責,即使下台亦在所不惜。

  今年4月,時任“衛生署長”的葉金川曾以吸一根菸的健康風險為10的負2次方對比於美國牛肉健康風險最高也只有10的負10次方,試圖證明“吸菸的健康風險比美國牛肉高”;無獨有偶,民進黨執政時的“衛生署長”涂醒哲也開玩笑的比喻:“牛肉場比美國牛肉更危險!”

  社論指,美國牛肉解禁歷來是“衛生署”帶頭闖關,在遇到輿論反彈的時候才作罷。自2000年美國本土爆發狂牛症而禁止進口後,台灣3年前即率先解禁,如今進一步針對帶骨牛肉和內臟解禁,官員們總是一路為美國牛肉辯護,這回也有官員說開放帶骨牛肉進口會讓國人得狂牛症的機率,比“被雷打到的機會”還要小;“吳揆”則說“國內”養牛戶僅佔7%市場,對其影響不大。諸多說法皆是利用風險概念強調發生危害的機率極低。

  不過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牛肉仍有問題且會衝擊本地業者,按照自由貿易的比較利益基本原則,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對我只有害而無益,頂多是媒體以面貌模糊的“老饕期待”置入性行銷,宣稱能滿足部分消費者需求。儘管官員們費盡心思淡化美國牛肉的風險,但除了“滿足老饕”這種似是而非的理由,官員在決策時衡量得失的雙方是誰?究竟是誰得利而讓官員願意讓民眾曝露於風險、業者遭受衝擊?

  況且,馬政府一直提倡節能減碳,也追隨美國發展綠能產業,但號稱“以玉米飼養”的美國牛,正是完全背道而馳的產物。

  社論說,美國的農業可說是以石油灌溉而成,從各種農機械用油,到化肥的製造和產品長程運輸,無一不是高度依賴石油,再加上飼料換肉率的折損,進口美國牛肉怎麼樣都沒有道理是由政府帶頭闖關,難道前揭所有政策價值純粹只是官商勾結、利益交換的包裝?

  牛肉本非台灣人傳統食物,然而在美國大力傾銷農產品之下,蕞爾台灣竟是美國前十大農產品貿易對象,未經人民選擇、未經市場競價,就是由一小撮官商聯合體強迫我們中獎。牛肉成為台灣人的日常飲食,甚至非美國牛不食,如此荒唐怎能不眾聲齊反!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