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美國的牛肉與台灣的民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6 09:13:41  


在民生安全與外交利益之間,馬政府這個算盤究竟是怎麼打的?
  中評社台北10月26日電/聯合報社論指出,馬政府宣布美國牛肉大舉解禁,輿論大譁,被轟“狀況外”的“衛生署長”楊志良甚至表示願意下台負責。但如果整起決策是由“國安會”主導,楊志良能負什麼責任?在民生安全與外交利益之間,這個算盤究竟是怎麼打的?

  最令人不愉快的是,這次談判,台方該堅持的未堅持,連楊志良都脫口說出“沒辦法,‘國家’的狀況就是這樣”,使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種深沈的“無力感”之中。的確,對美談判,優勢通常不操之在我,所以扁政府時代的“國安會”祕書長邱義仁才會說:“不抱美國大腿,抱誰?”問題是,這次談判的一面倒,真是“美國太鴨霸”嗎?還是我們自己的腿太軟?馬英九和蘇起都有不錯的美國關係,他們當政,如果反而升高這種美國“欺壓”的印象,豈非枉費了他們與美國的交誼?美國行政部門固有一貫的談判原則,但在奧巴馬政府取代了布什政府後,台灣在談判線上反而倒退,真的是美國吃定台灣,還是我們未能據理力爭?

  “衛生署”官員又說,談判條文看來很寬,是我們“給美國面子”,這真是荒唐的想法;請問,我們自己的面子又在哪裡?美國駐台代表從來不諱言自己的職責在維護美國利益,楊甦棣離職前都還在推銷“牛年開放牛肉”的想法;台灣的權益和尊嚴若不靠我們自己維護,要指望誰?

  這起“美牛風波”最受爭議之處有三:其一,開放幅度超過合理範圍,除了帶骨牛排外,大量內臟的進口,為國民健康帶來風險。其二,決策太不透明,尤其衛生主管機關的意見未獲充分尊重,主導決策的“國安會”卻不必面對民意。其三,政府向社會溝通的誠意不足,一再使用“原則上不進口”、“雙方私下諒解”等含糊字眼誤導民眾,留下許多曖昧空間。

  經過一天民意反彈,“行政院長”吳敦義立即對開放範圍作了修正,強調牛腦、脊髓、牛眼、頭骨等高風險部位都在禁止之列,更正了“衛生署”先前所謂的“原則上不進口”。他說,“美國人不吃的,我們也不吃”;這點,應是一般民眾較能接受的底線。

  亡羊補牢,“行政院”現今的要務是必須在執行上把關,防止不肖商人趁隙上下其手,或利用海關黑洞偷偷夾帶高風險食材進口,應當設計出更有效的管理機制,並向民眾作更明確的說明。比如說,應將所有進口美國牛肉及內臟產品,一律加貼統一的識別標誌,並規定下游零售及餐飲業遵行,使消費者能夠一望即知,至少要讓民眾有吃不吃美國牛肉與牛雜的自主選擇權。總之,必須做到“外交失利/內政善後”及“政策失守/行政把關”。

  政府部門亦可設置專門網頁,將台灣進口商的信息公開處理,包括其進口項目、時間、數量及中下游銷售去向等。如此,對於內臟或因輾轉加工而不易辨識來源的產品,也可由各地消保官定時稽查,或透過消費大眾主動參與監督,以降低行政管理的黑洞風險。吳敦義要求“衛生署”建立進口商“強制保險”制度,事實上,如果各項信息能夠充分透明,要比聊備一格的保險對民眾更有實益。

  平情而論,這次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或亦有不少民眾支持;有人認為感染新型庫賈氏症的機率極低,有些老饕對久違的美國丁骨牛排更是躍躍欲試。儘管如此,這並不表示他們不在乎健康,也不表示政府可以把民眾的安危置之度外,更不意味政府可以降低自己的把關標準。外傳,台方之所以大幅讓步,是為換取“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的談判,以及美開放部長級官員來台訪問;無論如何,把國民健康拿到談判桌上去作政治交易,都是難以想像的事。政策失守,行政若再不把關,政府的形象聲望恐將受到重創。

  無論馬政府把牛肉開放跟什麼外交政策綁在一起,終要從“庶民經濟”的觀點來答覆民眾的疑慮。在此,不必談太多大道理,必須告訴大家如何確保吃得安心才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