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閱兵觀摩艦原定溫州號 因記者太多改派鄭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4 11:15:04  


 
  融入:和諧的力量 

  此次多國海軍活動,一個現象引發媒體關注:中外海軍軍官舉行業務交流,中國軍官首次不再借助翻譯,全部用英語。 

  對此,一位中國艦長的思考很冷靜,也很睿智:“要說會講英語,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100多年前北洋水師的艦長都是留學英國,英語講得比我們地道。今天我們這支海軍的變化在於,我們不再僅僅是睜眼看世界、被動學世界,而是以主動的姿態融入世界。” 

  這種感悟,無論對於中國、還是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都彌足珍貴。融入,其標誌絕不在於說同一種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主動的作為,就沒有真正的參與,就與世界沒有真正的共同語言。 

  讓我們看看,距今整整一百年前,中國和世界在同一張日曆上留下的幾處歷史墨跡—— 

  陸地:中國開始建鐵路。1909年,中國人在燕山山脈打通100多個隧道,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舉行通車典禮。天空:中國試著起飛。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展翅異國天空。海上:中國無所作為。這年4月6日,美國海軍軍官羅伯特.皮爾裡到達北極…… 

  闖大海,對於中國來說,往往難於走蜀道,難於上青天!小農經濟形成的拒海心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2008年年底,中國海軍首次派出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為中外商船護航。外電評述說:“中國海軍一紙電令,完成了從出訪到出征的跨越。” 

  然而,“跨越”哪有這樣輕鬆?只有中國軍人,才能讀懂這個步伐的內涵。 

  海軍官兵忘不了:1997年,羅馬尼亞發生動亂,我國撤僑,是請希臘海軍幫助完成的。如今,遠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艦,恰巧營救了一艘希臘商船。海外媒體如此評價:“中國,還了希臘一個人情。” 

  投之桃李,報以瓊瑤。變化,就在10年之間。10年風雨,蕩滌著人民海軍的心胸,讓廣大將士認清了什麼叫做“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思考怎樣做才能承擔起名副其實的使命。 

  參與國際軍事合作,履行泱泱大國義務。力量的發展,帶來理念的突破。融入的深入,帶來誤解的消除。 

  海軍官兵也忘不了:1980年,人民海軍由6艘導彈驅逐艦組成的特混編隊,遠赴南太平洋,執行為我國運載火箭試驗護航警戒任務。一路上,外軍軍艦、飛機都在跟蹤監視。運載火箭濺落的時間越來越近,海上外軍艦船仍在我艦周圍逡巡。中國一位艦長靈機一動,邀請外艦艦長上艦“喝咖啡”,演出一場海上“空城計”,才確保我艦在第一時間打撈運載艙。 

  “就像一個人越是神秘,別人越是防備他。”如今,遠眺多國海軍“並轡而行”的和諧場景,一位海軍領導深有感觸地說:“中國增強武裝力量幹什麼?我們需要用語言向世界宣示我們的和平初衷,但更需要用軍事外交這種國家交往的最高形式,在相互融入的氛圍中,讓世界不僅親耳聽到,而且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我們的真誠。”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今晚,多國海軍活動落下帷幕。喜看“有朋海上來”,我們驀然發現—— 

  融入,是一種特殊的杠杆:它的發力是和平,支點是實力,撬動的是大於實力的和諧。 

  和諧,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它需要小心呵護,精心培植,勇敢捍衛,更需要互動和交流。(來源:解放軍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中國海上大閱兵 清代以來第二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