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期(2008年-2009年)“北鬥”橫空出世 技壓“歐系”衛星
由於實質參與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受挫,中國決定“單幹”。2006年11月,中國對外宣布,將在今後幾年內發射導航衛星,開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到2007年底,有關覆蓋全球的“北鬥”二號系統計劃已經浮出水面。
此時,歐盟還在內耗中沒有脫開身。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統的第二顆實驗衛星才升空,此時距上次發射已經有差不多四年時間,這樣的進度,比最初的計劃推遲了整整五年。
“北鬥”二號橫空出世,不僅使歐洲“伽利略”系統準備與美國GPS一爭高下的願望大打折扣,也衝淡了“伽利略”未來的市場前景。“北鬥”二號在技術上比“伽利略”更先進,定位精度甚至達到0.5米級,令歐洲人深受震撼。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計劃的推出,刺激了美國和俄羅斯加快技術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等技術指標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漸喪失了技術相對領先的優勢。為轉變被動局面,歐洲人別無他法,只有增加財政投入,而此時歐洲航天局為了排擠中國,已經以法律形式規定所有開發資金均來源於歐盟公共資金,這就意味著,要想增大投入,還得在內部無休止地“吵”下去。
歐洲人開始酸溜溜地說,中國“北鬥”二號的技術“偷竊”自歐盟“伽利略”計劃,這樣的無聊之辭已經成為歐洲人自大自負又一例證。出於戰略的需要,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與歐盟“伽利略”計劃的合作,但這已經不能阻擋中國推出自主全球導航系統的步伐。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通用的程序,中國已經向該組織通報了準備使用的衛星發射頻率,這一頻率正好是歐洲“伽利略”系統準備用於“公共管理服務”的頻率。
頻道是稀有資源。占得先機的美國和俄羅斯分別擁有最好的使用頻率,中國所看中的頻率被認為是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次優”頻率。
按照“誰先使用誰先得”的國際法原則,中國和歐盟成了此頻率的競爭者。然而,中國將在2009年發射三顆“北鬥”二代衛星,正式啟用該頻率,而歐盟連預定的三顆實驗衛星都沒有射齊,注定要在這場“出乎意料”的競賽中敗下陣來,從而失去對頻率的所有權。
中歐圍繞“伽利略”開發的曲折過程生動地證明,中歐只有真誠合作,平等相待,才能給雙方都帶來長遠利益。歐洲如不放棄自負自大的心態,繼續歧視和壓制中國,那麼,最後受損失的還是歐洲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