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遭歐洲導航衛星排擠:中國北鬥二號橫空出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02 10:57:14  


 
  歐洲把中國納入,不僅使歐洲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賺足了政治資本,也使“伽利略”計劃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得到極大緩解,更給“伽利略”進入中國誘人的市場打下了基礎。2003年底,在中方實際完成了區域導航系統“北鬥”一號之後,中歐草簽合作協議。2004年中歐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巨額資金,第一筆7000萬歐元的款項很快就打到歐方賬戶上。

  中國與歐盟合作,既有戰略利益也有實際的好處。有人評論,中歐在高端技術上的合作,實質上打破了美國主導的歐洲對華武器禁運,也相當於廢棄了針對中國這樣特定國家的歐美武器貿易條例(ITAR),為最終從法律層面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撕開了一個口子。由於衛星導航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越來越重大的角色,美國甚至揚言,美國如感覺受到威脅,則有權擊毀“伽利略”衛星。
 
  轉折期(2005年-2007年)歐洲政治轉向 聯美排擠中國

  2005年,“伽利略”首顆“中軌道”實驗衛星“GLOVE-A”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雖然這只是一顆實驗性衛星,並非是要最終布置的30顆導航衛星之一,但“GLOVE-A”的發射,標誌著歐盟“伽利略”計劃從設計向運轉方向轉變。

  然而,進入2005年,歐洲政治開始轉向,之前“親華”的德國總理施羅德黯然退隱,由來自右翼政黨的親美政治家默克爾擔任德國新總理,而法國也進入了領導人交替的時代,希拉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親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薩科齊於2007年開始擔任法國總統。

  親美政治人物紛紛上台,給歐盟致力於建立“多極世界”的願望變得暗淡,歐洲迅速向美國靠攏。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航天局與美國“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擬定的與美國GPS相近的發射頻率,以便投入使用後產生信號衝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這樣的技術重新修正,卻花掉了預算之外的一大筆錢。作為回報,美國同意在技術上支持“伽利略”的開發。

  恰恰在這個時候開始,歐盟為“伽利略”計劃的財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團。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歐盟開始排擠中國。

  眼看著投入巨額資金,卻得不到與之相稱的對待,甚至待遇還低於沒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歐盟國家,如印度等國,令中國大為不滿。中國不但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甚至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置的障礙所阻擋,中方除了掛得一個參與人的“好名聲”之外,其他一無所得,反而要擔負巨額資金投入,這樣的“結局”令中方十分不滿。

  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沉寂數年的“北鬥”系統上。2007年發射的第四顆“北鬥”一號導航衛星,替換了退役的衛星,“北鬥”系統開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中軌道”導航系統,標誌著“北鬥”系統在技術和規劃上的重大突破。

  本來中國誠心與歐盟合作,一開始就定位“北鬥”為區域導航系統,給“伽利略”計劃留下了毫無保留的施展空間。但是,事與願違,歐方“骨子裡”並沒有放棄輕視中國、壓制中國的心態,合作不到幾年,短暫的“蜜月期”一過,中歐雙方就合作開發問題常生衝突,中國抽身離去,留下為經費吵成一團的歐盟各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