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需求·敢失敗·求創造
記者采訪科技工作者,往往喜歡這樣提問:“取得這個成果,你們用了多少年,國外用了多少年?”
邏輯似乎順理成章,如果國外用時多,我們用時少,自然我們水平高。
但是,這裡的軍人,不習慣這樣來算賬。一位科技人員直言不諱:“這種設問是不科學的,你們應該查一查,人家試驗了多少次!”
在他們看來,科學的本質,就是試驗。記者在基地采訪,驚訝於他們的試驗次數之多、頻度之大——
機場,戰機引擎晝夜不停地轟鳴,各類飛機頻繁起降,往來穿梭,搭載各型武器飛行測試。最近,部隊已經連續4個星期沒有休息。
連續幾年,空軍航空兵、防空兵、雷達兵、空降兵部隊輪番進駐基地,安營扎寨,各種戰法研練、推演絡繹不絕。
高頻度的試驗,就不可能總是次次成功、萬無一失。但是,接待每一支進駐基地打靶的部隊,基地領導的歡迎詞中都有同一句話:“不要怕打不上,打出問題是我們共同的財富,打不出來是你們打仗的隱患。發現問題,就是你們對基地、對空軍戰鬥力建設的巨大貢獻!”
視綫超越成敗,視野也就愈發廣闊。在基地領導看來,問題連著需求。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需求則是發明之母。
基地研制的“長空一號”靶機,居然裝了一台殲擊機的發動機!小身子、大肚子,像個怪物,早期試驗頻頻失利。要不要放棄?趙煦院士這樣鼓勵他的團隊:“當年,和成熟的飛艇相比,剛剛飛上天空的飛機,就像恐龍身邊自卑的小鴨嘴獸,誰能想到它的今天?!”
其實,院士心裡有准譜:“部隊需要的是一架能滿足大空域、大速度、大機動性靶試條件的無人機。有了強勁的心臟,這種靶機前途不可限量!”果然,當“長空一號”一飛衝天,人們終於發現了它的巨大潛力。直到今天,這種靶機非但寶刀不老,還衍生出許多各具特色的“子子孫孫”……
敢闖,敢試,不怕失敗。在院士看來,失敗也是一種成功——它告訴在漆黑隧道中摸索的你“此路不通”,透亮的出口就離你不遠了。
相反,自詡的常勝將軍,往往在戰場上吃敗仗。院士話鋒一轉:“在所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國中,法國犯的錯誤最少。因為它是第一個被滅亡的大國,戰爭不給它繼續犯錯誤的機會和資格!”
從未來的視角審視訓練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