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外媒解讀中國成爲超級大國三個關鍵“硬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07 18:48:57  


     
  沒有一個國家能在沒有硬體實力也沒有軟體實力的情况下變成一個世界大國。軟體實力包括政治、社會和理論上的實力,幷且包括以下因素:   

  (1)開放、穩定、持久、吸收型的國內政治、社會和經濟安排; 

  (2)强大的文化、政治、道德感染力和凝聚力; 

  (3)理論指導; 

  (4)戰略上的深謀遠慮和外交技巧; 

  (5)國內和國際的有效管理,包括有效調動國內和國際資源(尤其是非軍事資源); 

  (6)教育水平高、有强烈文化意識的民族; 

  (7)高水准的生活。   

  “中國在取得這種軟體實力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濟和軍事實力替代不了强大的政治和社會基礎。鑒于中國目前的國內政治和文化體制非常脆弱(與成熟的美國自由民主體制相比),過于向國外擴大只會導致灾難性後果。國內制度的脆弱性將嚴重破壞中國爲成爲世界大國所做的任何努力。”  

  如果中國不能吸引自己最有才幹的年輕人回國,它怎麽能像美國那樣吸引最出色的外國人才來這個國家效力呢?這種能力是這個國家的軟體實力的表現形式之一。中國一般化的生活水平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中國沒有建立起一套令人滿意的獎勵制度,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隨著經濟現代化的發展,生活水平將會提高。然而,即使經濟繁榮了,建立這種能吸引和獎勵本國和外國人才的制度也需要時間。只有到那時,中國才可能引進大量高技術。在國家出現危機時,中國證明了自己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例如在遭受外國侵略或威脅期間,在出現像1998年長江洪灾這種自然灾害期間。然而,這種在困難時期出現的凝聚力幷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成了在和平時期也能吸引精英的國家。   

  國際理論指導上的薄弱是軟體實力的另一個不足之處。在中國一心發展經濟之時,它將大量注意力轉向科學技術,犧牲了社會學研究,包括國際研究。政府資助出國的學生和學者中,絕大多數人學的是科學技術。出于種種原因,從實際上不鼓勵到將不同的學術觀點予以政治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聞控制,幾乎沒有學者專門研究社會學。專門研究社會學的那些人中,又有許多人放弃了自己這種低工資的研究工作,轉到了商界。中國存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不僅是從國內向國外流失,而且是從社會學向自然科學、技術和商業研究,以及從理論研究向商業活動流失。出于明顯的商業原因,這個國家最有才能的年輕人中,有許多人即使不出國而選擇留在國內,也是進入合資企業和外國公司,而不是進研究機構。這一切對中國的繼續倔起産生了長期不利影響。社會學研究的薄弱在中國的國際研究中也非常明顯,尤其是對中小國家的研究,如果這些國家距離中國很遠,文化也不爲中國人所熟悉,情况就更明顯了。

  在國際關系中不老練是中國常常不能展示其理論上的指導性、外交上的創新精神和國際事務中的主動性的部分原因。它也是中國在利用國際准則、規則和組織爲自己創造有利條件方面猶豫不决、缺乏靈活性的部分原因。沒有這些在國際上聯盟的技巧,中國就不可能巧妙地利用多邊安排來達到自己的外交目的,或者像美國在1991年海灣戰爭所做的那樣組織成功配合默契的大規模國際行動。中國可能在一些小規模的外交沖突中獲勝,但它難以建立長期的戰略聯盟。   

  外交策略薄弱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中國常常不能預見到問題的出現——如1995年台灣" 總統" 李登輝訪問美國搞得中國措手不及。中國的外交活動" 常常像是一輛忙碌奔跑的消防車" ,試圖用反提案和反措施來撲滅別人放的火。中國的外交提議和决定應該更多地注重先一步看到的可能出現的問題,幷且首先采取行動對付這些問題。   

  外交技巧對一個世界大國來說至關重要。有了這些技巧,中國就可以將地區性的地緣政治制約因素或者說不利條件轉變成戰略上的有利條件,大幅度增强自己的實力。許多中國官員和戰略家仍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往往將他們能力的缺乏全部歸罪于經濟和軍事實力不足。他們看不到,軟體實力是不會從硬體實力中自然産生的。結果,中國常常像它傳統的做法一樣,大多是自行其是。但是,中國越是單獨行動,尤其是在經濟和軍事攻代化上,它的鄰國就越會對它的意圖産生懷疑,它的倔起也就越會强化地區性地緣政治的制約因素。(來源:新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