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外穿的衣服,頭上的帽子、腳下的鞋子也是漢服的一部分。簡單說,必備的有首服(冠或簪釵),然後有足衣(布鞋、綉花鞋、靴、木屐等),腰間可墜玉。衣服則首先是褻衣、褻褲(相當於現在的內衣內褲)、中衣、中褲、中裙(類似於襯衣)。再外層就是袍子、襖子或單衣了。以唐代為例,男子首先穿貼身衣,汗衫、襪,頭上束發,接著穿中層衣,褲子、半臂(或長袖,或加襖子),頭上戴巾子,然後穿外衣,襴袍衫或者缺胯衫、靴子,頭上再裹上襆頭,最後束革帶,並視身份場合不同佩戴若干佩件,比如玉佩、金龜等。
漢服唯一不變的是禮服,即“深衣”。深衣出現在春秋戰國,男女通用。這是一種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縫在一起包住身子,將身體深藏,顯得雍容典雅。再加上兩腋下嵌入的矩形面料,所以活動起來很隨意,“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深衣最完整體現了華夏文化特征: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以深衣為代表,寬袍大袖,飄逸脫俗,尺寸要求嚴謹,一般外出才穿,普通人很少穿深衣,一般穿窄袖和中袖的漢服。比較清貧的人家則穿“短褐”,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做深衣用“綢緞”,厚實耐用,帶提花;做內衣用“羅”,輕薄軟透有孔眼;做襯衫(中衣),用“綾”,薄而堅韌,帶素紋。
對於衣服的顔色,古代政府有嚴格規定,穿錯了是要被問責的。對官員而言,官服有四季之分,比如漢代的朝服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等。後來顔色開始代表等級,比如唐代,三品以上官是紫色,然後到五品官是淺緋(紅)色,七品官則是淺綠。對於平民,衣服更不能亂穿,否則就是“逾制”,宋代庶民只許穿白色衣服,明代百姓所穿的衣服必須避開黑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色。不過,這些規定往往只在朝代開國之初執行嚴格,到朝代末期就少有人干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