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得福”的23年移民奮鬥史
http://www.CRNTT.com   2021-02-03 11:50:10


 
  搬遷後的第一個春節,陸續搬來的村民因冬天無事,都回老家過年了。“除夕夜,村子只住了3戶人,沒有電。我們一家7口人在自建的一間土坯房裡,點著蠟燭吃洋芋面,哄好哭鬧著要回老家的孩子們,我和老伴兒坐在荒灘上開始數不遠處駛過的火車。”謝興昌說。

  沒有個像樣的產業做支撐,移民安心留下來發展的難度很大。作為動員村民移民搬遷的發起人,又是移民村的村支書,謝興昌自然承擔起給移民找出路的責任。當時的閩寧村連個衛生所都沒有,移民初來乍到經常水土不服。衛校畢業的謝興昌從信用社貸款開了一家小診所,一邊給村民看病,安撫他們漂浮不定的心,一邊四處尋找合適的產業項目。

  恰在此時,在國家閩寧扶貧協作方針指導下,來自福建的專家和幹部來到閩寧村幫助當地百姓發展雙孢菇種植。跟《山海情》中的情節一樣,雙孢菇一開始量少價高,給最初種菇的村民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可是隨著種菇的人越來越多,雙孢菇從最高賣到兩塊多一斤到最後幾毛錢都沒人要。謝興昌敏銳地總結教訓,產業一定要多元,才能避免同質競爭。

  “種菇賺錢,但不能一哄而上。1999年,我從寧夏農科院的同學那裡要來了一些枸杞苗,開始在自家地裡種枸杞。後來又去玉泉營農場買來葡萄苗,種了一畝葡萄。”謝興昌吸取雙孢菇產業的教訓,開始自己探索閩寧村產業的多元發展。

  謝興昌的一畝枸杞地,第三年的收入就超過了5000元,村裡不少種蘑菇虧了錢的村民拆了蘑菇棚,跟著謝興昌種枸杞。就這樣,枸杞、菌菇、肉牛、釀酒葡萄、光伏大棚,閩寧村的產業在閩寧協作的推動下,在移民群眾的努力下,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成熟。

  卸任村支書一職後,謝興昌除了帶孫輩,就是在閩寧鎮鎮史館當義務講解員。他經常對前來參觀的觀眾說一句話,“我當年帶著鄉親們來這戈壁灘安家創業,心裡有個基本判斷是這裡發展的前景肯定會好,但是萬萬沒想到,能發展得這麼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