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青年適合當公務員
馬文莉也是一個80後,她覺得當基層公務員“苦”,但並不後悔自己十幾年前的選擇。因為,她就在自己的家鄉服務,“而且,這份職業比較契合我的性格和價值觀。”
什麼樣的青年適合留在公務員崗位上?在馬文莉眼里,並非所有“叫苦”的公務員都是動機不純者,因為“這個職業,本來就只適合一少部分人”。
“有句話叫‘治大國如烹小鮮’,相比驚險刺激、收入頗豐的商界,政府公務員體系更多是一種‘穩中求進’的工作。”她總結,“做基層公務員不太會有大風大浪,而是潛移默化地維繫、傳承、改變著這個社會,更需要一顆‘公心’和‘責任心’,認同這種價值觀、並能在‘螺絲釘’崗位上發光發熱的年輕人,比較適合。”
曾有職業規劃師分析,三類人不適合當公務員:一是追求事業上有快速回報者,二是不善於人際交往者,三是自身職業目標不清的“凑熱鬧”者;而最適合當公務員的年輕人,就是有從政理想,“願意用自己的才能,切切實實地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國家做些事情”的人。
但也有媒體擔心,在80後中,這樣的年輕人會不會太少?
“成長於改革開放後的80後,普遍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夢想,更渴望聽從內心的召喚,從事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工人日報》分析稱。記者也檢索發現,不斷有80後公務員在網上發帖慨嘆,成為公務員後的最大不適,不是福利待遇的“落差”,而是“難以彰顯存在感”。
而在竹立家教授看來,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不是人人都想當公務員,也不是人人都不想當公務員”,這才是正常現象。
“在西方發達國家,僅有3%左右的青年願意當公務員——這個比例本來就不高;而且,這一隊伍本身,每年也會有3%~5%的‘流出率’,即這部分人退出公務員隊伍,尋找其他舞台。”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隨著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公務員職業成為一些青年基於了解、認同之後的真正選擇,或是它回歸正常的第一步。”
事實上,附著在公務員身份上的一些“曖昧想象”、“過高預期”,近年已在褪色。
比如,記者注意到,在一向被認為是“肥差”的海關崗位,各省在近一兩年的招考中,多明確描述其工作內容為:“工作地點多在艱苦邊遠口岸、露天作業、工作強度大、體能要求高……”一些考生將其視作“史上最苦金飯碗”而望而卻步,也有人謹慎評估後,依然報考。
對中央“八項規定”,也不是所有公務員均“叫苦不迭”。比如,一位來自安徽蕪湖的基層公務員發帖描述:“雖然取消了會議後的聚餐,令大家少了交流機會,卻節省了時間,讓年輕人不用專注於喝酒、研究‘飯局文化’。”“公車管理嚴了以後,我的很多同事都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讓自己有更多流汗、鍛煉的機會。”
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公務員總數突破700萬,5年間增長近50萬人。竹立家教授認為,“有能力的年輕人都走了,誰來當公務員”是個偽問題。
“我反倒認為,通過‘擠出’謀私、寄生者,‘釋放’志在別處者,‘留下’廉潔奉公、樂於奉獻的人才,不僅能讓公務員的總數得到控制,而且,能實現一種良性循環。”他說。
“到時候,公務員會作為一個普通崗位。任何普通崗位,都會有一批愛之如生命的人存在。”浙江網民“wuzhan0505”說。黑龍江網民“百了禪師”認為,公務員的成就感,更多時候,無法用金錢衡量:“做公務員沒有在公務員的位置上想問題,只想著升官、發財、貪污、受賄的人,最好離開這個隊伍;公務員是為人民辦事的,如果把心擺正,多為人民做些好事,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