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5月19日,軍事醫學科學院抗震救灾防疫隊使用自行研制的衛生防疫車在汶川縣映秀鎮噴灑消毒藥。 |
中評社香港6月12日電/解放軍報報道,在這次抗震救灾的特殊戰場上,我軍啓動裝備應急保障機制,按照實戰要求,最大限度地爲13萬救灾大軍提供精幹頂用的裝備器材,一批批新技術裝備在救援的實踐中作用不凡,彰顯了我軍裝備現代化建設的進步,折射出機制創新對于提高我軍裝備保障效能的重要意義。
十八般兵器齊上陣。擁有的技術裝備種類之多、科技含量之高,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
這是一次13萬大軍的聯合出征,這是一場與死神賽跑的緊急救援。
三軍出征,裝備技術保障先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調度“風雲”、“資源”、“北鬥”等15顆衛星,繪制氣象雲圖,進行地貌普查,提供導航服務;軍地遙感飛機、無人機飛臨一個個“信息孤島”,獲得珍貴的重灾區分辨率很高的彩色圖像,哪里山體滑坡,哪里水勢陡漲,一目了然,爲救灾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與此同時,一架架軍用直升機在灾區上空穿梭,運送物資,搶救傷員;一支支深入灾區的救援部隊,靠“北鬥一號”衛星系統引導救生之路……
此情此景,讓人想起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當年救灾,官兵們全靠手工作業。而今的汶川灾區,搜救犬、生命探測儀、破拆頂撑器材……十八般兵器齊上陣。
5月18日,重灾區綿竹,2小時之內展開了一所擁有200張床位、4個手術台的野戰方艙醫院。這是我軍新一代野戰醫療方艙首次實戰應用。開設這座野戰醫院的,就是曾參加過唐山大地震救援的255醫院。從唐山到汶川,如今14個醫療方艙,平均每8分鐘即可救治一名傷員。
三軍揮師戰汶川,僅現代化後勤裝備,就有201種10萬台(套)之多,囊括了醫療救治、衛生防疫、飲食保障、供水保障、淋浴保障、宿營保障、油料保障等7個系列。
軍隊戰鬥力是一個大系統,每一個子系統人裝高度融合,才能構成戰鬥力的牢固鏈條。這次抗震救灾,我軍戰場感知、信息傳輸、搜索救援、醫療救助等各種裝備,構成了較爲完整的裝備體系,顯示了整體威力,在危難時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從大興安嶺撲火,到九八抗洪;從抗擊非典,到戰勝冰雪灾害,一個結構合理、精幹高效、整體優化的現代化裝備體系,日益成爲我軍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堅强保障。
儲備在手方能遇事不慌。我軍形成了品種齊全、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布局適宜的戰略儲備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