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將星閃耀50後 解放軍四代將領群悄然成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01 11:53:21  


“兩會”上的“將星” 。(中新社資料圖)
  200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此前,就在人們普遍關注地方黨委換屆之時,解放軍高層人事變動也已悄然展開,一大批年輕將領相繼走上重要位置,共和國第四代將領群隱然成形。因為此次高級將領的調整不但世代交替的意味濃厚,而且也相當程度上標誌著我軍建軍思維的走向,故在國內外引起了深刻反響。 

  儘管相關調整仍在繼續,更高層級的結果尚待揭曉,但一葉知秋,此次大規模人事變動所展現出來的諸多特點,仍予人們以深刻啟迪。

  年輕化、專業化、複合型

  從2006年6月開始,各總部、軍兵種和相關軍事院校的高層陸續開始進行調整,解放軍進入新的人事變動高峰期。通過對新晉升的高級將領進行比較分析研究,人們發現一大批50年代後的將星冉冉升起,很多曾在精銳部隊任職的年輕將領紛紛進入重要領導崗位。

  愈專業的領域,年輕化的趨勢愈明顯。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張育林少將,1959年生,48歲;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徐宏亮少將,53歲;其他幾個試驗訓練基地的首長,也大致若此。據報導,249位元解放軍以及47位公安代表預計將參加17大會議,而這296人當中,有186人為少將或者更高軍級,平均年齡為52歲。從總部、軍兵種和幾個大區的重要軍職來看,1950年前後出生的這條門檻,幾乎成為將星晉升的先決條件之一。

  在強調年輕化的同時,對學歷與專業化的要求也較以往更為嚴厲,許多新晉升的高級將領不但擁有較為完整的從軍履歷,而且全部經過軍事院校的正規教育,掌握相關專業的前沿知識,對新軍事變革有敏銳的把握,能夠勝任打贏 資訊化戰爭的重任。有統計資料顯示,現任作戰部隊軍級領導班子成員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已經占81.7%,本級培訓率74.3%,其中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占10%。

  許多新晉將星不但具有較高學歷,使錢學森在上世紀90年代初設想的“博士軍長、碩士師長”成為現實,而且有許多高級將領還進一步成為具有高深造詣的專家學者,像新晉上將孫大發將軍不但精通本職專業,還曾撰寫《高技術戰爭謀略》專著;新任副總參謀長劉鎮武將軍是公認的儒將,2002年曾受聘浙江大學擔任兼職教授;新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章沁生將軍曾直接在中國最高軍事學府國防大學教書育將;空軍副政委劉亞洲將軍素以戰略研究聞名全軍。因此在諸多外電評論中,對此撥人事調整用得最多的兩個評語就是“年輕化”和“專業化”。

  其實,新中國第一代將領群因戰功卓著,普遍比較年輕。1955年第一次授銜時,上將年齡平均為45.6歲,最年輕的肖華上將僅有39歲,可謂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上將方陣。但因10年浩劫和其他諸多歷史原因,在隨後的相當一段時期內解放軍陷入了兵疲將老的狀態。鄧小平提出了革命化、正規化、年輕化和專業化建設目標。經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首的新一屆軍委不懈努力,狀況發生改變。在這一批次調整中,4年前還為正軍職的房峰輝中將、趙克石中將、陳國令中將、王國生中將未經同職級其他崗位歷練,直接躍升大軍區正職,震動全軍。這種“二級連跳”的晉升軌跡凸顯軍隊決意加快建設一支打贏資訊化條件下高技術戰爭的現代化鐵軍的目標。

  在本輪大規模的人事調整中,許多深具潛力的高級將領不約而同進行了崗位輪換,高層著力彌補將領任職經驗的缺陷,努力提升複合型指揮能力的態勢明顯。像章沁生將軍長期在總部機關工作,也曾在國防大學任過教研室主任、教務長,雖說履歷較為完整,但欠缺在戰區獨當一面的經歷,此次調任廣州軍區“補課”的意圖明顯;與之相反的是劉鎮武將軍,長期處於帶兵的一線,實踐經驗十分豐富,但從未在總部機關統籌全局,此次與章沁生互調,表明中央軍委努力塑造適應新時期需要的複合型指揮人才的良苦用心。

  類似的努力在新時期一直存在,像副總參謀長吳勝利出任海軍司令員、總後副政委劉源出任軍事科學院政委、海空軍作戰部長調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等人事調動以及在全軍開展兵種交叉任職、在軍事院校開設中青班、與地方高校合作開展“強軍計畫”等應急措施,無不體現了軍委這一努力方向。基於同樣的戰略考慮,在接下來的下一撥人事調整中,肯定將有更多的將領將從解放軍總部外放大軍區、集團軍領導崗位進入總部重要部門,或者跨兵種換崗、交叉任職。

  主動防禦戰略的微調

  根據軍隊戰鬥力構成要素的分析,人、武器以及人與武器的結合構成了品質建軍的主要內容,而人在其中毫無疑義佔據主導地位。而根據我軍現狀來看,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出現一批具有現代化思想的指揮員。因此,此次大規模人事調整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央軍委為提升解放軍由機械化戰爭向一體化聯合作戰、資訊化戰爭能力轉變而在組織人事上跨越的重大一步,也可視為解放軍高級將領群由第三代向第四代過渡的一條分界線。

  在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鑒於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以及當時的現實國情制約,解放軍一直取國土防禦戰略;改革開放後,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以及我軍現代化水準的提升,被動防禦被寓攻於守的主動防禦所取代。

  新時期新階段,國家利益邊疆不斷延伸,解放軍面臨的挑戰也日益錯綜而複雜,單純的防禦戰略已逐漸不能最大限度滿足國家核心利益的需求,在此情勢下,積極進取戰略呼之欲出。積極進取並不意味著對主動防禦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礎上強調更為主動的進取精神。

  近十多年來解放軍在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推動下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與世界一流強軍相比,仍在軍事理論的創新、體制編制的優化以及高科技兵種的建設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在未來,我們不但要加快資訊化建設的步伐,還要力爭最終領先一步,主導下一撥的新軍事革命。

  第三代將領群都是新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將軍,且大多還都經歷過幾次邊境反擊作戰的戰火洗禮,具備較豐富的作戰實踐經驗。

  而現在湧現出來的第四代將領群大都出身名校,受過正規的基礎教育,具備良好的科技人文素養,長期的軍中歷練又使他們切實瞭解部隊發展的脈動,洞徹與他人的差距,同時普遍具有一種厚重的歷史使命感。這足以給人們期待。

  在機械化時期,只要精通本職專業,就能勝任工作需要;而在資訊化戰爭時代,陸海空天電磁五維戰場交織,對將領的戰場感知能力、指揮控制能力、火力運用能力、立體協同能力以及資訊對抗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這就迫使解放軍的現代將領必須從單一型向複合型轉變,從單打一向一專多能邁進。

  與此同時,在軍事院校教育中也將更多地強化資訊化戰爭能力的培養,加大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延伸。在由基礎教育向任職教育的轉型中,如何進一步提升教學水準,努力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無疑將是對軍事院校的嚴峻考驗。

  為了適應戰略調整,在人才的選拔標準上必然由重資歷向重能力轉變。長期以來,事實上在人才選拔中存在著論資排輩的潛在傳統,某些關鍵崗位的任職經歷和完整的履歷在過去是順利晉升的必備條件,而為了平衡照顧的無奈提升也是常見之舉。但通過此波次的人事變動,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資歷不再是選拔的優先考慮,能不能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具不具備打贏資訊化戰爭的能力成為高級將領選拔的基本標準。以此類推,今後軍隊的人才選拔也必將在能力指向下,出現煥然一新的嶄新面貌。同時,優勝劣汰的能力競爭規則也將會更進一步優化解放軍的素質構成,確保人民軍隊始終能夠走在世界前列,保持一流的建軍水準。

  使命指引方向,任務主導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肩負著要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證、為維護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提供安全保障、為維護中國國家利益提供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發揮重要作用的重要使命。同時,還擔負著以資訊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資訊化,逐步把解放軍建設成為資訊化部隊,具備打贏資訊化戰爭能力,能夠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服務的歷史重任。

  在這一深刻歷史背景下,如何立足中國國情軍情,在品質建軍上取得突破,隱然構成了新一輪軍隊高級將領調整邏輯的主線。(作者:馬驚濤 來源:中新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