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亞運金牌狂攬之惑 中國體育發展大爭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27 23:46:36  


 
二、記者官員論戰 金牌第一乃是諷刺?

1、記者“炮轟”亞運 觸及中國體育敏感神經

  正當亞運會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新華社記者楊明發表了題爲《“一騎絕塵”引發的思考》的文章,將中國在亞運會首日狂掃19塊金牌的“榮光”,視爲對“體育强國”的反諷。文章指出,如果亞洲體育始終是中國一家獨大,將會使得其他參與國家産生變成襯托的感覺。次日,新華社再次刊發題爲《爲什麽林丹不能像陶菲克那樣享受比賽》,將林丹與陶菲克進行比較,探究爲何林丹會深感壓力,認爲林丹等人都是中國競技體育體制下培養出的專業運動員,他們參加比賽的目的就是奪冠爲國爭光,從小就接受這樣觀點熏陶的職業運動員,讓他們如何能够在賽場上享受比賽?文章最後提出:當中國已經登頂奧運金牌榜之後,是樹立新的金牌觀時候了。(新加坡《聯合早報》)

  楊明提出的“金牌第一是諷刺”觀點,由于觸及到中國體育的敏感神經,已在亞運賽場之外形成了態度鮮明的兩大陣營。多位資深體育媒體人力挺新華社記者楊明,央視體育頻道評論員張斌的言論很有代表性:“反思金牌幷不是不要金牌。這種反思是對于體育價值觀念和體育化生活方式的一種討論。看看三大球,你就會知道,傳統的體制已無法解决中國競技體育遇到的所有問題了,而中國體育怎麽可能僅僅是競技體育呢?”中國代表團副秘書長殷寶林却拋出完全不同的三個觀點:“第一,競技體育就是要爭金牌;第二競技體育和群衆體育不矛盾;第三,難道我們的對手美俄日韓就不重視金牌了嗎?”(廣東《時代商報》)

  不過,對于“淡化金牌”,中國亞運代表團官員殷寶林言辭激烈地回擊道,競技體育就是要爭金牌,奧運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如果參加比賽不想著去爭取金牌,那還搞什麽體育?還參加什麽比賽?如果競技體育不爭金牌,那就違背了體育精神,甚至違背了體育道德。“體育健兒參加世界大賽,就是要力爭第一,就是要爭取升國旗、奏國歌,爲國爭光。”

  此外,殷寶林也認爲競技體育和群衆體育幷不矛盾。競技體育上去了,就會帶動很多喜歡體育的人群,對群衆體育的發展肯定有好處,競技體育運動員退役之後,也可爲更多的體育愛好者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吉林《東亞經貿新聞》)


2、競技體育偏差 中國體育體制面臨改革

  “競技體育爭金牌沒有錯,但爭到了世界第一、亞洲第一後,我們是否該回頭看看我們走的脚印和路徑是否發生過偏差?體育市場化、職業化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我認爲中國體育的體制和機制改革正處在十字路口,指望中國體育能有個華麗的轉身不現實,但相信中國體育的體制、包括運動員培養模式都會慢慢和國際接軌,這一天早晚會到來。”楊明說。(四川《成都晚報》)

  對于楊明和江蘇省省長的言論,著名足球評論員黃健翔說:“某體育局長的說法是偷換概念,楊明文章的核心是反‘唯金牌論’,而不是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亞運會時不要爭金牌。”在黃健翔看來,奧運精神就是重在參與,是群衆集體參與,但我們國家的競技體育機制除了極少數項目在進行職業化、商業化探索外,絕大多數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模式。

  黃健翔表示,現在就是在高投入、高淘汰率的前提下,篩選出極少數成功者,讓他們以金牌作爲自己唯一的目標,從而獲得很高的回報。“這種金牌是建立在那些被淘汰者的汗水和泪水之上的,而主管官員自己的職業風險却是最小的(南勇、楊一民、謝亞龍是個別的倒黴蛋,絕大多數充主管幹部‘折騰’之後,充其量是‘好的動機,沒有好的效果’平級調動而已),能不能統計一下一塊金牌的資金投入,一塊金牌是在多少青少年運動員的被淘汰被拋弃的基礎上得來的。再對比一下其它國家的情况?”(網易亞運)


3、質疑值得深思 楊明質疑警醒中國體育

  當從普通運動員到國家體育部門官員,再到各個省市領導都對亞運金牌翹首以盼的時候,楊明却發文批評“唯金牌論”,這不但需要一定的勇氣,同時也體現了難得的理性和冷靜。對金牌我們到底該怎麽看?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問題。(河北《燕趙晚報》)

  但讓人不是滋味的,是體育官員對記者文章的一連串的反駁:競技體育爭金牌有什麽錯?競技體育爭金牌和發展群衆體育有什麽矛盾?也許他們真的沒錯,但錯就錯在其發言最後那句“我們代表團的同志都不會予以理會”,讓人感覺到那種“官”氣橫秋的霸道和咄咄逼人。(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中評網)

  新華社體育部負責人許基仁坦言:“新華社在2007年的城市運動會、去年的全運會等大型運動會上,就已經對中國體育所存在問題進行了反思,幷發表了一系列的言論,這些言論和如今的言論是一脉相承的。楊明等記者的稿子,是他們經過長期調研而形成的觀點,也許尖銳,甚至偏頗,但無論是媒體人,還是體育人,在中國正致力于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强國轉型這樣的環境下,經過這樣的討論,能對中國體育有一些深度的思考和認識,是有利無弊的。” (江蘇《揚州晚報》)

  治理國家的大事,畢竟需要聽取不同的聲音,從中汲取有價值的成分。有了這樣的聲音,中國體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才會越發清晰。真正關心國家未來的人,才會爲民著想,負責任的提出异見,而應該不是如官員所說的“爲了出名而炮製高論”。(香港中評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