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蜱蟲恐慌 地方官員為何選擇維穩而非控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5 20:36:05  


 
三、無視公眾質疑 死者名單嚴防死守

蜱蟲傳播病例死亡者名單成了一筆糊塗賬

  其實,蜱蟲事件中,也不是完全沒有信息披露。來自河南省官方最新公布的消息稱,自2007年5月至今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發現蜱蟲傳播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點集中在信陽市商城縣、溮河區、光山縣和平橋區。然而,長達三年之久的時間跨度、多達數個區縣的病例分布,這樣的披露未免有些語焉不詳。公眾最關切的死亡名單與疑似病例名單,依然處於混沌之中,依然是政府死守的秘密。(北京《中國青年報》)

  吊詭的是,即便是以上頗顯粗疏的信息,也是在河南方面否認瞞報蜱蟲中毒疫情時披露出來的,意在平息公眾的質疑。但卻並不能緩解公眾在疫情當前的知情饑渴。既然2007年就開始監測無形體病並納入網絡直報,那何以到2010年的9月公眾才開始熟悉疫情?謠言止於公開,18例蜱蟲咬傷死難者的名單為什麼不能一一公布?

  媒體報道稱,商城縣疾控中心主任餘芳堅稱,商城縣今年有1例死亡病例,死者名叫吳德正,是一名鄉村醫生。而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吳德正,商城縣至少還有雷呈華(女,伏山鄉楓樹村農民)和龔正成(鮎魚山鄉廟崗村農民)兩名死者,沒有經商城縣疾控中心上報。相應的,這兩名死者不在18例死亡者的名單里邊。對此,河南方面又解釋說是統計的困難造成信息的不一致。或許,正是這種扯不清的統計和披露,才使得蜱蟲傳播病例死亡者名單變得撲朔迷離。(上海解放網)

  每每遇到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為何真相總是“躲貓貓”、或成為一筆糊塗賬?這里邊,此前媒體披露的官員“維穩”考慮不過是表像而已,而社會監督的缺失則是官員滿嘴跑火車的根本原因。一旦權力不受約束,特別是缺乏外在的監督時,真相只能是任其揉捏的麵團,可進可退,可多可少。你說瞞報,我說早就內部向上級報告了;你說人數不對,我說那是統計方式不同。至於真相,依然是一團混沌。(北京《中國青年報》)


拒不公布死亡名單已成許多地方應對突發事件的常態

  每當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民眾急於想知道事件的真相和來龍去脈,當是往往撬不開“有關部門”的嘴。(遼寧東北新聞網)

  “有關部門”千方百計“捂蓋子”,掩蓋事件真相糊弄民眾,屢見不鮮。某地學生踩踏事故官方公布死亡人數遭遇質疑後,有人呼籲公布死者名單,當地官員表示:“死者名單不能公布。有的死亡學生祖父祖母現在還不知道這個消息,怕傳出去後給老人家們打擊太大。”某垮橋事故處理過程中,官方新聞發言人先是稱事故“共死亡10人”,停頓一下後又改口說“共死亡9人”,引發社會對死亡人數的強烈質疑。事後,該地官方決定不再公布罹難者名單,因為“罹難者家屬不願意公布名單”,要“尊重死者家屬的意願”。王家嶺礦難就更為典型,從礦難發生的那一刻起,礦工家屬和社會各界都不停地要求公布名單——從最初的井下人員名單到後來的遇救名單再到最後的遇難者名單。而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卻一直推三阻四、拒絕公布。直至國務院副總理級別的領導發話,他們才羞羞答答地口頭公布了一個飽受爭議的名單……有這麼多的“先進經驗”做榜樣,商城縣怎能不“照方抓藥”、有樣學樣呢?(湖南星辰在線網)


行政短視思維比更蜱蟲可怕

  幾年前就發現蜱蟲對百姓產生危害,當地政府卻一直“捂罐子”,以至於捂到當下傷人事件的頻頻出現。為什麼會這樣,還是行政思維的短視和錯位。因為只要是死人,地方政府就害怕事件見光以後上升成為公共事件,影響到地方形象和官員政績。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才會動輒以“維穩”這個筐罩住真相,防止事件的擴大化。正也是出於這樣的自保心理,所以全然沒有意識到蜱蟲危害如果不及時得到重視和治理,很可能傷及更多的百姓。

  如今,蓋子已被揭開,可是商城縣卻依然想著“捂罐子”,拒絕以公布名單來釋解公眾的疑問,試圖以慣常的維穩思維來應對這些質疑。這樣一種不分主次的行政思維一旦成為慣性,恐怕比吮血致命的蜱蟲還可怕。(《重慶時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