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奧運世博滿貫 中國不可忘乎所以
1、世博繼之奧運 中國警惕重蹈日本覆轍
現在,國際輿論正流行一種說法“奧運成功世博登場,盛世中國來臨”。這讓所有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倍感驕傲和榮光。
在世界看來,奧運和世博是當今兩大全球性盛會,展現著是舉辦國家的實力、活力和魅力,也是見證著舉辦國安穩祥和,繁榮興旺的景氣。中國在兩年時間內完成了奧運會與世博會的“大滿貫”,這在世界還是第一例。中國人有理由為此勃發豪情。世界上一些歷史學家、經濟學家論述證實大國發展規律:現代強國的出現,往往以主辦奧運會、世博會之類的大事件為標誌。世界輿論由此稱羨中國的崛起和“盛世”光榮。(韓國《東亞日報》)
如果說象徵綜合國力的北京奧運是中國迄今最大的“形象塑造,榮譽工程”,那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工程則被當作一次“強國洗禮,盛世慶典”。這個過程中國走了60年,是在自身不斷強壯的同時,走向現代開放的歷程。期間有4大標誌性事件:40年前中國重返聯合國,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頻繁交流;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世界;北京奧運則為中國增添強大自信和活力;而上海世博會對外融入世界、對內提升內涵的強大功能,有利於推助中國從大國到強國的跨越。(日本《日本新華僑報》)
但是,在這份驕傲下,中國人始終需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遙想當年,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熱度尚未退去,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又讓日本舉國若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美國國債持有人”、“可以說‘不’的一流強國”……這些頭銜在世博會後逐一降臨日本。而這一切,跟今天的中國何其相似?甚至於,中國在兩年時間內就完成了奧運會與世博會的“大滿貫”,比日本的6年周期更加迅速。而在日本當年這股發展狂潮中,也慢慢湧動起熱衷投機、崇尚奢侈、鄙夷傳統的暗流,為日後房產泡沫、貧富分化、低生育率等問題埋下伏筆。而今的中國,奢侈品正大行其道,資本市場正不斷膨脹,大城市高企的房價正製造著百萬、千萬富豪,也令更多的人只能無奈“蝸居”……因而,我們所需要的世博會不僅僅是展示實力,也不僅僅在於拉動經濟,更重要的是促進經濟轉型一次有聲有色的總動員。(香港中評網)
2、助推經濟轉型 上海世博意義不可高估
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在連續10多年保持GDP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之後,已遭遇到種種發展瓶頸:土地資源減少,能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突出等。而相似的問題同樣困擾著中國不少省市。故此,世博會以“綠色”、“低碳”為目標,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探索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的和諧共存。
在此背景之下,世博會有望成為上海乃至中國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成為未來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出發站”。(香港中評網)
當然,世博會並非萬能藥。我們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靠一個世博會就能完成轉型的所有進程。畢竟經濟結構轉型是個長期過程,內涵複雜。世博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帶給人們新的理念,提升人們的認知水平,完善城市整體功能。(美國《僑報》)
3、世博仍是大考 中國人面臨“又一次啟蒙”
如果說為期兩周的奧運會是集中力量打攻堅戰,那麼為時半年的世博會不妨看作一場持久戰。園區秩序,客流平衡,7000萬人進入世博園,走入大上海,是前所未有的考驗;世博會要完成所有的預期和目標,更是考驗在前。上海世博會璀璨開幕了,也意味著真正的考驗開始了。一場成功的世博會,不僅是一場琳琅滿目、絢麗多彩的盛會,也必將是一次綜合國力的成功展示。(日本《中文導報》)
經歷“世博效應”洗禮後的上海在“軟實力”方面的提升幅度才是最重要的。儘管世博會的交流是雙向的,但對於中國來說,讓本國人打開眼界,尋找和世界的差距,進一步提升自己,是舉辦世博會更為重要的目的。有評論者將之形容為“又一次啟蒙”。(香港《鏡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