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奧巴馬講話交白卷 美國拒還氣候債
1、美國表現令人失望 奧巴馬新政府蕭規曹隨
哥本哈根峰會中最受關注的人物之一,當屬美國總統奧巴馬。12月18日,綠色和平針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的講話發表聲明,批評奧巴馬將成為扼殺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罪人。聲明指出,奧巴馬向全世界做出的是一個‘愛誰誰’的不屑態度。他呼籲所有各方都應該行動,但美國卻沒有任何新的溫室氣體減排計劃。奧巴馬還說,富國與窮國之間的數十年分歧早應該結束,但是其所支持的主張將會導致地球升溫三攝氏度,那將摧毀非洲和很多小的島國。聲明還批評說,美國拒絕提高其減排目標,這顯示了奧巴馬對科學知識以及氣候變化受害者的漠視。(北京《中國日報》)
可以這樣說,談判陷入僵局,美國最讓人失望,是最主要的阻力。在18日中午舉行的領導人演講中,奧巴馬說了一些很動聽的話,但沒有帶來真金白銀:既沒有拿出更多的資金,也沒有提出更高的減排目標。人們原本希望奧巴馬能彰顯美國的決心,但他的演講讓很多人失望了。奧巴馬上台,表面採取與布什時代截然不同的路線,但一遇到實際情況,根本就是“蕭規曹隨”。在這次哥本哈根協定上,奧巴馬政府仍然不認同之前的京都議定書,走的還是布什的老路。為了掩蓋自己的不敢承擔,也是採取布什政府的老策略,把責任推到中國頭上,認為中國承諾的減排標準,難以驗證。言下之意,中國如果說一套做一套,美國就要吃大虧。(美國《世界日報》)
全世界正在目睹的事實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在指責美國自私自利,企圖犧牲窮國的利益來成全自己。其實美國人很清楚,美國因素是此次峰會成敗關鍵。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作為溫室氣體最大的人均排放國,沒有美國從中發揮正面的領導作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就是一句空談。(新加坡《聯合早報》)
2、減排目標小氣自私 美國成為談判最大障礙
相反,美國提出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17%的目標,被廣泛認為“小氣”而“自私”,比歐盟的20%~30%的目標低很多,與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要求相距甚遠。因而,無論是歐盟還是金磚四國,都認為美國減排目標與其超級大國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符。有評論稱:吝嗇的美國減排目標是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談判的最大障礙。這堪稱是此次峰會最大的先天不足。
難怪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從會議開始就“死磕”中國,以轉移會議對“美國責任”注意力。美國一味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他卻回避中國的碳排放量雖然略高於美國,但其人均排放量列為全球第96位這一事實。這難免讓人生放火“州官”呵斥點燈“百姓”之想。(法國《歐洲時報》)
3、大國博弈主導談判 氣候大會成不了大氣候
今年10月,印度洋小島國馬爾代夫的全體內閣部長們穿上了潛水服,背上了氧氣筒,戴上了潛水鏡,在四米深的海底召開了一次前所未見的海底內閣會議。本月初,山地小國尼泊爾的20名內閣部長也背著氧氣筒,登上喜馬拉雅山一處海拔2800米的地方,舉行了一場號稱“全球最高”的內閣會議。兩個小國的“異常”舉動,都是希望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前夕,警惕世人正視氣候變化危機。但日以繼夜開了兩個星期的大會,結果肯定讓它們和眾多弱小國家大失所望。
哥本哈根峰會之所以成不了大氣候,最後只能以“小氣候”收場,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這是大國為了本身的利益鈎心鬥角,互不相讓的結果。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集團,堅持要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排放大國也要受到排放的法律限制,承諾強制性的減排目標,觸動了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大國的敏感神經,它們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要求免受排放法律限制,並反過來堅持要發達國家遵照《京都議定書》和聯合國氣候公約的規定,承擔最主要的排放責任,同時,要捐助發展中國家,並向它們轉讓低碳技術。
哥本哈根峰會除了凸顯各國尤其是大國以一己利益為先之外,也再次讓眾多小國嘗到國際事務總是由大國主導的無奈滋味。在兩極化的世界,是蘇聯和美國說了算,在單極化的世界,是美國一超主導,現在是後單極世界,多極化嶄露頭角,我們已經看到新興大國的崛起,並逐漸在世界舞台上搶占各種話語權。基此,任何世界性議題的談判進程,肯定要更加複雜多端,步履蹣跚。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充分地說明這一點,這也許是世人今後必須面對的國際現實。(新加坡《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