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字在漲感覺沒漲 平均工資水份多
1、偏離公衆切身感受 “平均工資”統計再遭炮轟
明知一石激起千層浪,奈何職責所系,國家統計局還得定時定點地向輿論池塘裏扔“石頭”:年年被質疑、歲歲攀新高的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數據4月29日公布,平均工資爲7399元,與2008年同期的6524元相比增加了875元,同比增長13.4%。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這一數據頗爲驚人。(上海《新聞晨報》)
這個快速增長的平均工資統計數字成爲民衆質疑國家統計局的導火索,很多人認爲這個數據飽含“水分”,因爲它和民衆對實際收入的感受差距很大,也解釋不了爲什麽大家的收入逐年增長,而消費却總是無法提振的尷尬。網絡輿論普遍認爲,這個數字嚴重失真,平均工資讓老百姓享受的是“數字富貴”。無數網民留言,“我的工資被誰平均掉了?”“爲什麽我總是趕不上每年的平均工資統計數據?”“對不起,我又拖了平均工資的後腿。”(吉林《新文化報》)
很多年來,我們的職工平均工資統計數據只有平均數,而沒有覆蓋社會不同群體(如國企高管、公務員、教師、農民工)以及不同行業(如金融、電信、私企、電力、石油)的具體分布數據。有媒體刊載評論指出,這種在收入差距上不做如何區分統計的簡單平均,本身已經毫無科學性可言;把年薪幾千萬和年收入幾千元的收入差距抹平,整出平均工資來給大家看,似乎更像一場數字游戲,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網民將這樣的統計形象地概括爲:“張家有財一千萬,九個鄰居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身家上百萬”。顯然,一個“平均”,掩蓋了分配不公;一個“增長”,隱藏了百姓收入增長滯緩的現實。(廣東《南方日報》)
2、統計懶政思維曝光 統計工作如同數字游戲
近年來,幾乎每一次發布城鎮平均工資數據,都會引來不滿情緒。拋開收入差距拉大的心理不平衡,還有一個原因是,私營企業職工和個體工商戶不在統計視野之內。據5月4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近日公開對“平均工資統計質疑”作出回應。這名未署名的負責人解釋說,城鎮職工勞動工資統計制度乃是上世紀50年代建立,迄今沒有大變;之所以這樣統計,是爲了保持統計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名負責人最後透露,針對公衆對平均工資數據的意見,國家統計局著手試點進行勞資統計制度改革,擬涵蓋私營企業職工和個體工商戶。
看罷此解釋,估計不少人會大跌眼鏡的。原來計劃經濟時代的勞資統計制度框架,還一直“框”到市場經濟的今天。之所以沿用至今,不是因爲這種統計體系如何先進,而僅是私企、個體職工變化大難于統計;之所以年復一年地推出這種明顯與蒼生脉搏不合的平均工資統計數據,幷非使其成爲國家量准民生冷暖的溫度計,而僅是爲了計算養老金、醫保金的簡單易行。這是“統計體系”自身更新懶惰與服務失職。時代已經跨進了市場經濟的階梯,統計工作却還在原來的石級上重溫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舊夢。(浙江在綫網)
平均工資統計制度中最受詬病之處在于,假如一個外企老總或者高管工資漲了,但底下員工工資沒有變,却造成整個企業的平均工資提高,這算不算統計上有虛假?5月6日,國家統計局政策法規司司長程子林做客新華網時表示,這個不能算統計上的虛假。因爲無論是6千萬年薪的老總,還是月收入幾百元的老百姓,都不能代表總體水平,總體水平只能靠平均數字來反映,不能簡單拿幾個人說事。(北京新華網)
通觀國家統計局這位官員的回應,不難看出,這個回應主要從統計技術層面進行了解釋。平均工資只是一個代表性指標,它是反映一個巨型總體的平均工資水平,幷不代表哪一類人或哪一個階層的工資水平。更不表示大家都已經達到這個水平。說白了,它只是一個參數,即通過這個參數看看你的工資比平均水平高多少,或存還在多少差距。因此,“不能拿某幾個人來說事”。
也許,現實中沒有人的工資剛好是這個數目。也許,在統計部門眼裏,之所以要弄出這個數字來,無非三個目的:一是說明中國經濟發展了,居民收入增長了或提高了;二是方便各位對照一下自己與平均工資的差距;三是統計部門又幹了一件事。所以,大家不要對自己與平均工資有差距有怨言。(北京千龍新聞網)
3、平均工資“劫貧濟富” 恐將誤導中央經濟决策
平均工資幷不是那種可以無所謂的數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稱,有關部門以平均工資爲基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職工社會保險金徵收、基本養老金和退休費發放、最低工資標準、人身損害司法賠償等,都與平均工資數據相關。一個飽受質疑的數據,一個不能讓國民廣泛認同的數據,那建立在這個數據基礎上的相關標準,其科學性合理性能有多少?難怪公衆會心存疑問。(貴州《貴州都市報》)
顯然,平均工資數據虛高不僅讓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而且會使公衆的實際利益受損,造成潜在的利益盤剝,不但誤導相關的社保、養老金、就業等政策的制訂,更嚴重的是抬高了社保、養老金的門檻,這意味著那些處在平均工資數據以下的人(當然大部分都是私企職工和農民工)要按照平均工資標準來繳納社保、養老金,有“劫貧濟富”之嫌。(廣東《廣州日報》)
這種“統計盲視”可謂比沒有統計還可怕,充其量只是代言了一部分人的權益。問題在于,“統計盲視”所忽略的這一部分人或許恰恰是公共救濟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所需要重點關照的人。它不僅嚴重誤導國家的有關就業、社保、醫保政策的决斷,還會客觀上加重私營企業職工和城鎮個體工商戶的民生負擔。這一群勞動者不但沒有從“城鎮平均工資”一年年的上漲中得到好處,反而從他們的錢袋中又多割去了一部分去充實社保、醫保基金,這無疑成了“挖窮濟富”。(北京《工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