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人口灰犀牛逼近 香港應如何抗衰老?
http://www.CRNTT.com   2021-07-19 00:01:00


近十年,香港總和生育率和出生率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制)
  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評論員 林艷)隨著香港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增加和香港生育率持續下跌,香港的少子化和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嚴峻突出,香港社會正面臨人口“灰犀牛”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我們以為,香港對此應該高度重視並積極採取應對,切莫低估了人口危機帶來的巨大影響。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2019年,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達44.6歲,2069年將上升至54.2歲。其中,2021年香港65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19.1%,並預計在2030年達到27%。按照聯合國定義,目前香港已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在亞洲區內僅次於日本,預計2030年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在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困境”的同時,香港還長期深陷“低生育率陷阱”。 最近三十多年,香港生育率均呈下跌趨勢,已長達36年低於1.5的警戒線,去年更是跌至每名女性僅生育0.87名子女,遠低於2.1名子女的更替水平。從人口總數看,自2014年起,香港的自然人口增長不斷下跌,2018年只有6700人,到去年人口則是自然減少6700人。由此可見,人口“灰犀牛”已經正在緩慢地向香港逼近。

  人口“灰犀牛”的潛在危機和影響是深遠且巨大的,日本就是一個典型。日本自1990年勞動年齡人口佔比達到頂峰後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1996年勞動年齡人口出現負增長,2007年日本成為世界首個“超老齡化社會”。隨著生育率持續下降,日本2009年總人口出現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勞動人口數量減少、人均GDP下降、總需求萎縮、通貨緊縮、財政負擔持續上升等等,三十多年間,日本實際GDP幾乎零增長,名義GDP負增長,被經濟學界視為長期停滯的典型。這就警示我們,如果不能及時重新獲取“人口紅利”,香港長遠發展必將面臨難以逆轉的深層次、結構性困境。

  從世界經驗看,解決人口“灰犀牛”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制定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來提高本地生育率,另一種則是引入較為年輕的外來移民。對比來看,老齡化程度高、生育率低的國家和地區普遍進入了“後現代化”社會,影響居民生育意願的因素十分複雜,其中既有經濟社會層面的,又有文化心理層面的,這就決定了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往往成效不彰,可謂“遠水救不了近火”。相反,在實踐中,真正有效緩解和解決人口困境的多是吸引外來移民的政策。比如,德國為了緩解人口萎縮之困,長期以來堅持採取積極的移民融入政策。據OECD2019年的統計,在1999年至2016年間,德國共接受625萬具有永居資格的移民,其移民人數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面對2015年爆發的“歐洲難民危機”,德國主動接收上百萬難民,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就是解決本地人口結構問題。總體看,外來移民不僅短期內幫助德國補充了短缺的勞動力,而且由於其平均年齡中位數低、生育意願相對較高,還從長期減緩了德國的少子化趨勢。當前,德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從2006年的1.3上升到最近的1.54,從歐洲尾部重新躍升到歐洲的中游水平。再比如,英國由1995年至2011年引入了大量移民,為英國帶來龐大的人力資源。有分析顯示,假如這些移民在出生起便在英國接受教育,英國政府就需要投放140億英鎊,才能把該移民培育到其抵達英國時所擁有的同等教育水平。可見,無論是算短期的“經濟賬”,還是算長遠的“發展賬”,科學有效的移民政策都將產生廣泛的正面效應。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