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中國全力推動能源高品質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6-26 00:01:17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能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和動力,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土遼闊的國家。建國70多年來,中國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輝煌成就。

  1882年,上海外灘出現了中國第一盞電燈,頓時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觀賞新奇。但在此後很長時期內,對廣大中國人而言,電燈仍只能觀賞而無法享用,因為當時的中國電力工業產能太低下了。截至新中國成立,中國的能源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乏善可陳。1949年全國煤炭產量只有3000萬噸,還不到現在3天的產量;全國電力裝機只有185萬千瓦,產能還不如大亞灣核電站;發電量僅為43億千瓦時,還不到如今5小時的發電量;全國原油產量只有12萬噸,還不及如今長慶油田一天的產量。在大慶油田開發之前,中國由於石油產量極為有限,以至上世紀50年代北京街頭的公共汽車只能在車頂上背一個碩大的煤氣包,以此來替代汽油驅動汽車,石油緊缺到什麼程度不言而喻。

  70年只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的短短一瞬間,然而中國的能源發展卻出現了恍如隔世的巨大變化:去年中國煤炭產量達38.4億噸,占全球一半以上,以至如何有效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重,推動去炭化已成為中國亟待破解的重大難題;發電裝機超過22億千瓦,裝機規模居世界第一,年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的1/4。2015年青海果洛州3.98萬無電人口也用上了電,中國的無電人口由此歷史性地歸零。即便在蘊藏量並不那麼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領域,中國的年產量也達約3.45億噸油當量,居世界第六位。總體來看,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頭號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

  令人驚歎的量變只是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側面,而該領域相繼發生的諸多質變更讓國人豪情滿懷,信心百倍。中國能源領域的超級工程可說是燦若星河,不勝枚舉:全球名列榜首的三峽工程,世界最長的輸氣管道工程西氣東輸工程,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電距離最長的西電東送工程……這些世界級工程的相繼建成投產,不僅在能源發展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也充分說明中國能源裝備製造業和相關產業的製造水準正在迎頭趕上甚至領跑全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