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交通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先決條件
http://www.CRNTT.com   2021-06-14 00:00:57


  中評社香港6月14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聽取了國務院關於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關工作情況的報告,並於6月9日召開聯組會議進行了專題詢問。

  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14.6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519.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1萬公里)、內河航道12.8萬公里、城市軌道7354.7公里,高速鐵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城市軌道運營里程、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都穩居世界第一,鐵路、高速公路對城區常住人口20萬以上城市的覆蓋率超過95%,民航運輸機場覆蓋92%的地級市。經過長期發展,中國交通運輸已實現從“瓶頸制約”到“總體緩解”再到“基本適應”的歷史性轉變,如今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

  對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加快交通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交通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沒有完善的交通體系和網路,發展就根本無從談起。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交通的長足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力支撐,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改革開放前夕的1978年,中國公路總長度僅為89萬公里,沒有一條高速公路。鐵路更只有5.2萬公里,人均鐵路長度僅為5.4厘米,遠不到一支香煙的長度!

  1988年,上海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長度僅為19公里,但這畢竟是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的“報春花”,此後各地的高速公路便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高速公路問世後,根本不存在所謂車流量太少的問題,而是設計思想滯後,遠遠跟不上現實需求。許多4車道的高速公路投入運行伊始便出現嚴重堵車狀況,於是又急忙擴建為6車道或8車道,甚至在同方向另建一條高速公路,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高速公路僅占所有公路長度不到3%,卻承擔了近60%的貨運量,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